<p id="zhbjj"></p>

<noframes id="zhbjj"><form id="zhbjj"><th id="zhbjj"></th></form>

<address id="zhbjj"></address>

<noframes id="zhbjj"><dfn id="zhbjj"><listing id="zhbjj"></listing></dfn>
      <noframes id="zhbjj"><address id="zhbjj"></address>

      <form id="zhbjj"><th id="zhbjj"><progress id="zhbjj"></progress></th></form>
        <address id="zhbjj"><nobr id="zhbjj"><meter id="zhbjj"></meter></nobr></address>

        <form id="zhbjj"></form>
        高職研究
        Higher Vocational Research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高職研究 >> 正文

        《職業教育信息匯編》2022年第05輯總第160輯

        日期:2022年05月30日   作者:科技處    來源:科技處       編輯:科技處       瀏覽:

            ◆“雙高計劃"背景下高水平高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研究

        篇1“雙高計劃"背景下高水平高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作者】陳恩倫 馬健云

        【出處】《高校教育管理》2020年第3期

        在愛彌爾·涂爾干(Emile Durkheim)看來,“教育的轉型始終是社會轉型的結果與癥候,要從社會轉型的角度入手來說明教育的轉型。隨著由傳統工業社會進入以高新科技為引領的信息化社會,為應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并落實國家創新發展戰略,我國急需培養一批高素質復合型創新人才。作為教育領域內與產業發展高度關聯的職業教育,其在助力產業升級、經濟結構調整,推動供給側改革深入發展以應對社會對高素質復合型創新人才迫切需要的訴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當前職業教育的人才供給端與需求端存在結構性失衡,尤其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質量水平參差不齊、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配套政策不夠完善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程序不夠規范等問題。在全面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時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已成為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重要環節。為此,國家給予了高度重視并作出了戰略部署。以《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和《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雙高計劃”)為支撐,加快推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已成為新時代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斗桨浮泛汀半p高計劃”均強調高職學校的人才培養應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深化辦學體制和育人機制改革,著力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變革,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

        縱觀已有研究文獻,學界對此問題的研究探討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基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視閾分析人才培養體系的建構;二是專門針對職業教育所需的某一類型專門人才進行探討;三是關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保障及改進的探索。已有研究缺乏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生成機理、相關政策指引下高水平高職學校人才建設的分析,且多聚焦于對單一類型專業人才培養的探討,忽視了對高職學校人才全方位、立體化培養模式的研究?;诖?,本研究以“雙高計劃”的政策指引為研究基點,聚焦高水平高職學校這一人才培養改革的核心載體,嘗試厘清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價值邏輯以及在知識生產模式變革下高職學校、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之間的內外部共在影響關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當下職業教育領域內人才培養的困境,進而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改革策略。

        一、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價值邏輯

        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爸袊厣迸c“高水平”的本質是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有機融合,具體表征為職業教育職業性、教育性、人文性的培育與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職能的發揮。作為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重要環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深刻影響著社會對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半p高計劃”背景下高水平高職學校的建設不僅需要依托政府轉變職能下放適當的管理權來優化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更需要恰當定位其教育性與職業性。在此基礎上,高職學校通過建立與政府、企業協同治理的學校內部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機制,提升和內化治理能力及育人價值,實現其內生變革與內涵發展的協同自覺。

        (一)從“割裂”到“融合”:實現教育域與職業域的有機銜接

        教育性是一切教育活動的本質特征,它表征了教育的核心要義與本質內涵;職業性是職業教育的獨有特征。職業教育所蘊含的教育性與職業性的內在屬性,使其在本質上可以看作是一種能夠實現“跨界融合”的類型教育。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過程是教育性和職業性以一種相互耦合的方式彼此傳輸能量的過程,既體現了職業教育工具理性、價值理性融通的價值取向,也彰顯了職業教育“道”“藝”合一的培養目標哺。以往職業教育在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過程中忽視了教育性與職業性的耦合關系,割裂了教育域與職業域的銜接,如在專業設置的社會性與知識性、培養環節的實踐性與理論性等方面相分離,這雖然凸顯了職業教育的特殊性,但忽視了教育活動的基本特質,使高職學校淪為培養勞動力的工廠?!半p高計劃”所提出的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方案,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教育性與職業性相融合的理念,進一步為實現教育域與職業域的深度融合與內生銜接提供了契機,并奠定了現實基礎。

        作為一種區別于普通教育、有機融合了教育域與職業域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在因循自身發展邏輯的基礎上,以職業人才的培養活動為載體,實現了職業教育中職業域與教育域的雙向耦合與交互。就教育域而言,其核心要素本質上是依托學校這一載體而呈現的教學、管理和學習。就職業域而言,其核心是職業,職業在廣泛意義上等同于行業,以生產為基本職能的企業是支撐行業存在的個體。由此觀之,職業、企業、生產、工作構成了職業域的核心要素凹。職業教育天然所蘊含的教育性與職業性的雙重屬性,使其可以對教育域和職業域內相關要素進行有機融合和有效聯結,如開設遵循學校教育規律與符合企業生產規劃的專業與課程、建構學生校內學習與企業實習相銜接的培養模式等。高職學校通過教育域與職業域內部核心要素問的交互對接,將傳授間接知識的課堂教育環境與直接獲得實踐經驗的生產環境有機結合,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模式提升職業教育的人才供給能力并優化企業人才配置結構,進而助推教育域與職業域實現外部利益的融合協作與內部要素的內生銜接,以滿足新時代社會對高素質復合型應用人才的所需所求。如何有效調節職業教育職業性與教育性雙重屬性之間的張力并將其完美融合發力,也將成為“雙高計劃”背景下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關鍵環節。為此,以教育域內部各關鍵要素支撐教育性的人才培養來匹配職業域內部對職業性人才的需求供給,可以加速教育域與職業域的有機銜接,推動職業教育體系的重塑升級,進而回應“雙高計劃”中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的迫切需求。

        (二)從“成才”到“成人”: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內涵變革

        在人才培養的價值意蘊上,“雙高計劃”凸顯了高水平高職學校人才培養導向由“成才”向“成人”的內涵式變革。一直以來,依托專業技能和就業指引的“成才導向”體現了職業教育職業性的特有本質,承載立德樹人和完滿人格理念的“成人追求”彰顯了職業教育教育性的通識價值。但這一通識價值長期以來“退居幕后”,甚至被逐步消解與遺忘,致使職業學校在就業決定論和經濟決定論的裹挾中淪為勞動力培養工廠。這種短視行為在個體層面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價值追求,在社會層面僭越了教育的育人功效并遮蔽了社會分層的矛盾,成為職業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隨著育人價值的消解和人文情懷的日漸流失,職業教育的目的由人對職業的需求異化為職業對人的要求。職業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個體“發展內在的自我”,實現對“工作意義的自我認知及自覺”并“視工作體驗為個人生命計劃的一部分”。職業教育雖然是以“職業”教育為名從教育的母體中脫胎而來,但它與母體之教育的血緣關系卻一直存在,任何外力都無法阻隔由“臍帶”傳送過來的“全面發展”目標的基因。職業教育不能單純地把培養崗位技術能力作為自身所追求的唯一目標,它應實現個體的完整發展,指向主體的自我實現。因此,新時代職業教育必須承擔起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復合型技能和完滿人格人才的歷史重任。以“雙高計劃”引領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有利契機為依托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對實現人才培養方向由關注專業技術向關注社會需求與職業方向的轉換,人才培養目標由技術技能型向復合創造型的轉換大有裨益,對學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獨立思考和實踐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與創造能力的挖掘和培育亦有增益之效。此外,在滿足職業教育職業性的需求和人的物質性生長的同時,職業教育的人性教化還應包括人的靈魂性啟蒙與精神性培育。教育的本質在于成人、立人,其實質就是在祛昧的意義上建構理性和宣揚人道。故而“成才”與“成人”并非一個不相容的選擇性判斷命題,而應是一個體現遞進變革的過程式命題。因為“一個人要能完全勝任工作并充分享受工作的快樂,就應該懂得工作的社會學的、歷史學的、文學的、基礎藝術的各個方面”。

        二、高水平高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內外部共在影響

        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在實現職業域與教育域有機融合的基礎上,進一步凸顯了“雙高計劃”在人才培養導向上的內涵變革,尤其是“雙高計劃”所引發的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契合于高水平高職學校與專業建設的內涵要旨。高水平高職學校的建設應基于專業而展開。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人才培養貫穿于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與專業建設之始終?;诟呗殞W校的特殊性并順應知識生產模式的變革,厘清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內外部共在影響關系,成為剖析“雙高計劃”背景下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加快專業建設與推進人才培養發展的關鍵。

        (一)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外部動力:以知識生產模式變遷驅動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

        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認為:“真正的科學就是為了追求純粹的知識,而不管其對社會福利的任何增進。一些實用性的科學發明只應當看成是科學知識進步過程中偶然出現的副產品?!钡S著知識生產逐步邁向科學化和實用性,以知識生產為依托的大學加快了與政府、企業機構形成新的契約聯系以應對未來社會挑戰的步伐,大學僅僅關注“象牙塔”式知識生產合法性基礎的崩潰成為不爭事實。邁克爾·吉本斯(Mi—chael Gibbons)等人將知識生產分為“模式1”和“模式2”兩種類型。前者作為傳統的知識生產模式,是一種在學術情境中基于學科、同質性、等級制的知識生產模式;后者是基于應用情境跨學科、異質性、社會彌散性、社會問責的新知識生產模式。由“模式1”向“模式2”的轉變可以看作是知識生產從傳統的“學術范式”向新興的“應用范式”的轉型。

        知識生產模式的變遷既為高水平高職學校的內涵建設與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外部驅力,也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積淀了內生動力。目前我國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學科制度總體來看依然是建立在“模式1”的基礎之上。該模式指導下的課程主要以學科制度為基礎,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以封閉式的學院體制為主要特征,這種以學理性知識生產為價值旨趣的知識生產模式與實踐應用的需求相割裂,阻滯了大學對社會的貢獻?!澳J?”引導下的知識生產則強調在整個社會領域內與各生產要素的有機結合和應用。高職學校不同于普通高等學校,其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目標、師資隊伍建設等層面更注重應用性、實踐性,凸顯職業教育服務社會、促進知識應用邏輯轉向的價值。隨著教育教學改革實踐的不斷推進,知識生產“模式2”將逐步成為大學育人與科研活動的核心指引。尤其對于強調情境性和應用性的高水平高職學校而言,“模式2”的核心要旨已成為推動其建設的重要外部驅動力。在“模式2”指引下,高水平高職學校的人才培養環節應著力提升問題情境性、知識應用性的比重,將傳統學科知識的傳授與解決復雜問題應用能力的培育相結合。伴隨著“學術范式”向“應用范式”的轉移,職業教育的知識傳播彌散于應用與生產情境中,縮短了知識生產與應用之間的時間,彰顯了職業教育知識理性邏輯與實踐應用邏輯的雙重統一,推進了其與新時代高職教育發展改革的相承相接??梢哉f,新知識生產范式作用于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一方面確立了知識“應用情境”和“社會需求”的價值取向,將知識生產放置于“解決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矛盾”的現實情境下,并通過多主體、多形式的協同知識生產,建立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另一方面發展了開放性知識生產組織,通過建立校企協同育人組織、協同創新平臺等各種開放性的知識生產組織,實現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新時代,“雙高計劃”指引下的職業教育領域內應用邏輯的制度化日漸耦合于國家工業化與信息化的發展進程,高水平高職學校的建設也呈現通過創新與融合發展來推進職業教育向類型教育邁進,進而服務于國家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大現實表征。因而,在順應由知識生產模式變遷而驅動“雙高”建設的時代際遇中,高水平高職學校人才培養應著力于在真實的職業情境或接近真實的“模擬職業情境”中順應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生產出有利于社會、企業直接使用的實踐性知識和培養出有效利用該知識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他們所掌握的相關崗位技術能力既是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教育的體現,更是對職業教育“職業性”的一種充分彰顯。

        (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內生機理:以高水平專業建設驅動人才培養創新

        在知識生產模式由“學術范式”向“應用范式”轉向及國家大力推進“雙高計劃”背景下,我們應充分理解“理性邏輯”與“實踐邏輯”的共在性。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作為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雙重內核與引擎動力,明晰二者的關系并促成其協調統一,應成為厘清高水平高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變革動因的核心要旨。

        建設高水平高職學校的穩固依托在于高水平專業建設和一流人才培養這兩大核心基點。二者有機貫穿于高職學校建設之始終,成為合理統籌專業建設與育人模式變革進而協同促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邏輯旨歸。與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建設不同,職業教育的職業性規定了其應依據產業發展并對接崗位需求而建設專業類別,并在實踐邏輯的引領下,通過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等方式將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與應用技能的實踐有機交融,實現人才培養與專業建設的有效銜接。專業是知識的基本載體和單元,職業教育的專業“不是對學科體系專業分類的簡單復制,而是對真實社會職業群或崗位群所需共同知識、技能、能力的科學編碼”。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未來發展方向和路徑選擇直接關系到新時代高水平高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革新,關系到職業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及如何培養人的關鍵問題。在遵循知識生產邏輯與教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人才培養思路從知識理性邏輯向實踐應用邏輯的轉向,有助于深化專業元素間的互通、互動與互補,實現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協同互動。在“雙高計劃”的引領下,以專業知識的內涵性回歸內在形塑和規約人才培養建設,既有助于擴大知識的受益和參與群體,實現知識本身的公益性回歸,也有助于培養對接新興專業并滿足高水平高職學校發展所需的集創造性思維和復合型技術技能于一體的高素質人才。

        三、高水平高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現實困境

        高水平高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既需要依托職業教育的持續深化改革及高質量發展,也需要高職學校、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的協同并進?!半p高計劃”明確指出,高水平高職學校應加快打造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高地,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模式改革。然而,在“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學校仍然面臨著人才培養理念的慣性思維與片面價值取向、職業教育內外關系的離散與沖突、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斷變化等現實困境。

        (一)人才培養理念的慣性思維與片面價值取向桎梏了人才培養模式的革新

        高職學校的人才培養理念依托其人才培養目標而設定。以往高職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傳統工業化背景之下,職業教育傳統人才培養理念呈現過分注重課堂知識傳授、缺乏復合型人才培養意識、強調直接就業的工具理性思維模式。在信息化時代,伴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日漸引領社會發展,遵循傳統人才培養理念培養操作型技術人員的做法則很難滿足市場需求,更難以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革新及職業教育的內涵式發展。

        職業教育傳統人才培養理念對“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束縛有兩點表征。一是固守學科本位人才培養思維,阻礙了創新實踐活動的開展。當下,部分高職學校在教學實踐中仍存在沿襲學科本位的教學模式與培養理念的現象。學科本位的教學模式也被稱為“知識傳授型”教學模式,它以理論知識為邏輯起點,強調知識傳授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其主要特征表現為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關系,以統一教材為中心的教學內容,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教學組織方式。無論是教學關系還是教學方式,學科本位的教學模式都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雖然高職學校在課程教學安排、學生入企實訓等方面提供了相應的配套資源,但受制于固有培養理念和模式,許多實踐性、創新性較強的實訓活動依然未能有效開展。二是將就業作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片面價值取向忽視了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職業教育往往被視作“就業教育”,其將教育目的狹隘地限于學生就業或企業需求,尤其是在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及高職學校畢業生面臨嚴峻就業形勢的壓力下,更出現了部分高職學校將就業作為人才培養終極目標的做法。這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社會對高職學校培養勞動者的片面認識和主觀評價,使傳統人才培養理念在高職學校招生困難、發展迂緩和人才培養面臨瓶頸期困擾中遭受雙重價值失落,也進一步導致了高職學校人才培養理念具有濃重的工具主義色彩。恰如杜威(John Dewey)所批判的那樣:“以職業為中心的教育不僅是唯利是圖的,甚至是具有狹隘的實用性質的?!币虼?,在“雙高計劃”背景下,如何破解傳統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理念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阻擾困境,成為高水平高職學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面臨的一大挑戰。

        (二)職業教育內外關系的離散與沖突阻滯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深化

        “雙高計劃”指出,高職學校要在全面提高質量的基礎上,著力培養一批產業急需、技藝高超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2019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高職學校要堅持工學結合育人機制,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并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這些政策意見無論是在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還是在強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等方面,都比以往文件更加細化和精準,更加強調新時代職業教育的內涵發展與規范建設。

        當前職業教育領域存在的內外關系離散與沖突阻滯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深化。具體而言,一是職業教育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不夠緊密,降低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信息化程度。長期以來定位于工業化背景下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著力于關涉學生就業和生存技能的培養。但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機器在知識的存儲、檢索和執行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這使原有人才培養體系的社會適應性變弱,針對性和有效性也大打折扣。信息技術正逐步倒逼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著眼于培養能夠快速適應信息技術強融通性、高復雜度和多變化性特征的學生,以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內涵發展與外部信息化支撐的深度融合。二是工學一體化課程的推進效果欠佳,教學質量監管不到位,影響了人才培養改革在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方面的功效。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內容,尤其對于高水平高職學校而言,工學一體化課程建設直接影響著高職學校的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當前高職學校在工學一體化課程設計上是否切實基于工作過程而開發,學習環境是否無限接近真實的工作場景并有專業平臺支撐,課程教學內容是否完全符合高職教育規律和學生特征等方面依然有待提升。高職學校在工學一體化課程建設中仍存在教學目標設計與學生學習實際脫節、課程監督和評價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不利于以課程建設促人才培養的協調推進。此外,工學一體化課程對教學空間的延展、教學資源的需求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加大了高職學校、企業對工學一體化課程教學質量的監管難度。三是人才培養單一化與學生訴求多樣化之間的沖突不利于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延緩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進程。隨著招生政策的不斷調整,高職學校的生源日趨多元,不僅有普招學生,還有各類單招學生、提前招學生以及中外合作辦學所招學生等,不同招生模式對學生的要求及學生原有教育基礎的不平衡,導致其學業基礎水平參差不齊。此外,大多高職學校未能充分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導向積極調整專業建設與培養方案,缺乏適合的職業能力開發與課程組織方法。這也導致學生的多樣化訴求被壓制于標準化的培養模式中,阻礙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萌發和創新品質的養成。

        (三)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斷變化引發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路徑依賴

        人才培養目標是基于人的發展現狀作出的關于人才培養應然價值和實然選擇的理性判斷,它對高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建構起到了理性導向的基礎性作用。新時代高水平高職學校應在職業教育教學深化改革、社會對高素質復合型創新人才的需求增長以及高職學校大規模擴招的背景下,結合自身辦學層次和辦學定位,精準把握、優化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仡櫸覈呗毥逃陌l展歷程可以發現,在政策轉換過程中由于人才培養目標的階段性調整而產生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路徑依賴現象。這表現為某一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受原有政策執行過程中自我強化的“慣性”作用和傳統文化、思維習慣的持續影響,人才培養模式往往延續既定發展路徑,難以走出“舒適區”,甚至被“鎖定”在某一特定狀態之中。這種路徑依賴現象難免會對當下高水平高職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造成一定困擾。

        以1980年高職教育的起步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梳理的起點,我們可將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演變劃分為五個階段:以“技術型”人才培養為導向階段(1980一1993年);以“實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階段(1994—1998年);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階段(1999 2002年);以“高技能”人才培養為導向階段(2003—2011年);以“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為導向階段(2012年至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先導。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不同歷史階段所展現的調整過程和路徑選擇,集中體現了國家在高職教育政策調適過程中的深度考量。初始的培養目標定位是決定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政策變遷路徑的歷史原因,而在政策不斷改革過程中對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目的確認、類型劃分的漸進深入或政策調適則成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路徑依賴的過程歸因。由此,便不難理解為何通過對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斷轉換的梳理來解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在漸進變遷的政策話語轉換中所形成的獨有路徑依賴現象??v觀以上不同階段國家政策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話語表述可以清晰發現,為滿足國家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創新的需要,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又重新回歸到“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定位。按照人才結構理論的劃分,社會人才可以分為學術型、工程型、技術型和技能型四種類型。其中,技術型人才主要是在生產一線或工作現場從事依賴特定、專門技術或者工藝的相關工作;技能型人才主要依靠操作機器或掌握某種直接用于生產的技能完成相關的工作,當前我國職業教育主要培養的便是這兩類人才。由定義可知,這兩種人才培養定位對勞動者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對兩種不同類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混用甚至不加區分的合用,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課程編排、講授與實操運用等環節出現應然目標與實然現狀的失衡。無論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為滿足地方經濟建設對技術型專業人才的需要,還是21世紀以后為實現高職教育跨越式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職教育的宏觀發展背景已然發生重大變化。雖然國家關于高職教育政策文本中人才培養目標的表述有些許變化,但最終回歸了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定位,這直觀揭示了原有政策對新政策的影響,體現了路徑依賴下政策對某種偏好的穩定特質。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在不斷變化中所隱含的路徑依賴問題,使慣性的力量不斷強化對既有方案的依賴。這種依賴或使人才培養改革陷入“沉沒成本”的泥沼,或加劇未來政策制定的自我強化功能,阻滯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進程。

        四、高水平高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現路徑

        當前,高職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阻礙了職業教育育人價值的釋放,折射出職業教育辦學體制僵化、配套政策缺失和人才培養質量亟待提升的現實困境。如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已成為實現新時代高水平高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環節?!半p高計劃”強調著力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實現高水平高職學校的內涵建設與高質量發展。鑒于此,將“育人”價值理性貫穿于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始終,建構融合“三主體聯動”和“四要素融通”的高水平高職學校人才培養改革實踐模式,有助于推進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程。

        (一)重塑人才培養目標助力育人理念革新

        人才培養目標關系到高職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及如何培養人的重要問題,深刻影響著高職學校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半p高計劃”提出,高水平高職學校人才培養要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的高度融合。因此,通過重塑人才培養目標來更新人才培養理念,既是高水平高職學校滿足社會對高素質復合型應用人才需求的題中之義,也是實現自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高水平高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彰顯了新時代高職教育對人才培養的多維價值追尋。為實現育人理念革新,高職學校需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弘揚工匠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公民素質和職業規劃能力。具體而言,一是加強學生“強適應”能力的鍛煉。高職學校應通過不斷鍛造學生的抗壓能力、受挫能力及面對不同工作節奏的調整能力,打造學生堅韌的品格和過硬的心理素質。如在校期間高職學??蓢L試開展抗壓培訓,以模擬仿真形式為學生提供相應技能技術增壓訓練,或建立一校多企的學生實習培訓模式,增強學生應對不同企業環境的快速適應能力。二是強化學生“強專業”能力的錘煉。一方面,高職學校要廣泛推進“1+X”證書制度,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為抓手,通過狠抓職業技能和專業素養來培養學生過硬的專業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技能大賽、學藝比拼等項目鍛煉學生的應用技能,在學生間形成專業技能水平良性競爭機制,為學生就業打下堅實基礎。三是將人文情懷與家國情懷的培育貫穿職業教育始終。韋伯(Max weber)曾對職業教育作出過恰切的詮釋。他認為,人們尋求某種職業并不僅僅是為了維持生活,在看似純經濟行為的背后,蘊含著作為本分的天職思想,即不僅具有高度的責任感,還應把勞動作為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因此,高水平高職學校一方面應大力營造以“職業文化+專業文化+校園文化”為核心的職業教育精神文化氛圍,實現職業教育知識與人文的有機結合,專業素養與職業道德的協同促進;另一方面要重構人才培養理念,將工匠精神與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深入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能工巧匠經驗分享會”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充分彰顯工匠精神的核心素養要求和崇高價值追求。

        (二)依托專業建設加速人才培養提質進程

        以專業建設為中心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是推動高水平高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落腳點。高水平高職學校作為職業人才的重要培養機構,需要以社會和產業需求的變化為依據,及時調整專業內容和結構。在此基礎上,高職學校應堅持理性邏輯與實踐邏輯的共在統一,內化專業課程建設與學科建設,統籌專業發展與生產實踐,加速人才培養提質進程。

        “雙高計劃”明確指出,高職學校應依托優勢特色專業,促進專業資源整合和結構優化,發揮專業群的集聚效應和服務功能。高水平高職學校應緊緊圍繞高水平專業建設,實現專業發展與生產實踐的有機融合。具體而言,一是在專業建設中突出職業性。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多以學科體系劃分,忽視了專業設置的職業導向性。因此,在專業設置中高職學??梢越梃b德國“雙元制”專業設置方案,以職業分析為導向來確定所需設置的專業,將社會職業歸類為若干個職業群,并根據職業群進行專業設置。二是推進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崗位需求的有效對接?!半p高計劃”提出高職學校要面向區域或行業重點產業,依托優勢特色專業,健全對接產業、動態調整的專業群建設發展機制。因此,高水平高職學校需要及時追蹤產業發展與行業需求最新動態,實現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的調適與銜接。在這方面,作為唯一入選“雙高計劃”首輪建設單位名單的廣州市屬學?!獜V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在藝術設計專業上注重與地方產業結合,通過“專業+產業”“藝術+科技”的人才培養模式極大提升了校企共創產品的附加值。三是發揮校企合作對專業群建設的推進作用。高職學校要通過建設融合信息技術的教學教研平臺和實踐基地,搭建工學一體化教研工作室,統籌推進“課程設置+教材編排+實訓環境+質量評價”的工學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有效銜接。在此基礎上,高職學校需對接“雙高計劃”要求,加快推進校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進程,將新技術、新工藝納入教學標準,進一步豐富和創新“課程講授+技術研究+產品研發”為一體的遞進式校企合作樞紐,實現高水平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四是著力加強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當前高端技能人才的供給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需求間存在巨大缺口,高職學校亟須以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為抓手,提升育人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具體來說,首先,高職學校應根據教師在不同發展階段能力素質發展重心的差異,重點強化初任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提升,骨干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教材開發能力、教學資源建設能力培養以及專業帶頭人的專業建設領導能力提升。其次,高職學校應著力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鼓勵教師參加各類職稱資格、執業資格考試,提高對教師專業技能的考核要求,實現教師入企實訓鍛煉、教科研任務達成與職稱評聘的“立體掛鉤”。同時,高職學校應將企業作為“雙師型”教師培育的重要平臺,以教師人企實踐促課堂教學發展,為工學一體化課程教學模式的深入推進和知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提供有力的師資保障。最后,高職學校應改革教師培養機制,提升教師培養質量。高職學??啥ㄆ诮M織并選派教師赴國內外高水平職業學校進修訪學和研修培訓,積極開展教師在生產一線崗位的“在崗研修”“頂崗實習”等,以提升教師研修培訓質量。

        (三)深化產教融合推進人才培養一體化

        培養出符合教育發展規律、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滿足行業運行所需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是檢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否落到實處的試金石。推進產教融合、加快校企合作步伐,既是推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實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關鍵環節。高水平高職學校為企業輸送優質人力資源助推企業發展,并將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反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有助于突破知識應用在學校教育與企業生產間傳播受阻的藩籬,推動校企人才培養一體化進程。

        “雙高計劃”指出,高水平高職學校與行業領先的企業要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施行校企聯合培養、雙主體育人的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因此,我國應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機制,推進校企人才培養一體化進程。具體而言,一是要發揮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宏觀指導作用。各級政府要以“雙高計劃”精神為指引,加快推進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通過健全職業教育制度框架,形成以“雙高計劃”學校為引領、區域內高職學校協調發展的辦學新格局,推動高職學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二是要建立集“教研創”于一體的校企協同育人平臺。高職學校要主動對接產業發展,積極探索與社會發展相融合的創新模式,培育原始創新能力,轉變產教研相分離的單一發展方式。在加快高水平專業建設的同時,高職學校應適時共建校企協同師資培養基地,如校企互聘教師、共建實訓中心,打造“教學+研發+應用”產教融合平臺,在此基礎上,確立以復合型人才培養為導向,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項目建設為載體的產學研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三是要搭建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產教協同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是實現高水平高職學校人才培養提質的關鍵抓手。高水平高職學校應將“雙高計劃”中建設兼具科技攻關、智庫咨詢、英才培養功能并體現學校特色的產教融合平臺建設落在實處,以新技術應用為引領,有機整合實訓基地、專業群研發平臺、眾創空間等優質資源。在此基礎上,高職學校要聚焦優化工作過程、推動技術進步、引領產業創新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實現由“適應導向”向“創新導向”人才培養模式的跨越。如溫州職業技術學院依托產學研創平臺,創新育人模式,升級實踐教學體系,探索“師研生隨、師導生創、師生共創”的培養模式,把技術研發與學生專業實訓、創新創業有機整合在一個平臺上,將創新素質的養成貫穿于學生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的全過程。四是建構人才培養多元評價機制。高職學校一方面應引入社會評估機構或組建職業教育專業評估機構,定期發布學生的考評成績及校企合作實訓項目的實施進度及評估報告,將權威客觀的質量效能評估結果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效的重要參照依據;另一方面應探索建構符合職業教育特征的人才評價方式,以校企共同制訂專業課程標準和學生考核標準為依據,建立健全多元化、動態化評價機制,實現人才培養和選拔的科學有序運行。

        五、結語

        實現高水平高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僅是對新時代職業教育“雙高計劃”的積極回應,更是新時代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整體發展必須面對的重要議題。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兩大核心基點在于以“中國特色”為方向指引,以“高水平”辦學為目標靶向。植根中國大地土壤、浸潤中國文化底色,是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永久精神內核與不竭力量源泉?!案咚健鞭k學目標是高職學校建設的領航旗幟,它依托于高水平的專業(群)建設與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建設?!半p高計劃”背景下高水平高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作為實現高等職業教育政策性優化改革和結構性戰略調整的關鍵環節,彰顯了新時代高水平高職學校重新審視其辦學定位、明晰其育人功能的理念革新價值。新時代,高水平高職學校的建設應立足職業教育發展的內生性規律,理性看待職業性與教育性的應然價值屬性,在遵循理性邏輯與實踐邏輯共在機理的基礎上,確立復合型、知識型和創新型的人才培養目標。高水平高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系統變革,既要實現從傳統的“就業”工具理性思維向“育人”價值理性思維的內涵革新,也要落實從“適應導向”向“創新導向”的培養目標轉換,在此基礎上,以“雙高計劃”著力打造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高地和創新服務平臺為堅實依托,實現高水平高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內生性結構調整和戰略性改革。

        篇2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研究

         

        【作者】杜倩

        【出處】《黑龍江科學》2022年第1期

        2019 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啟動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群)?!蛾P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中提出,到2022 年,列入計劃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辦學水平、服務能力、國際影響顯著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作為高職院校核心職能之一,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對于高職院校的建設具有重要作用。雙高建設要著力提升院校的綜合競爭力,特別是社會服務能力的建設。

        一、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意義

        從學校角度來說,社會服務能力作為高職院校的核心職能之一,社會服務水平的高低對高職院校自身建設具有重要作用,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決定著高職院校的綜合競爭力,特別是在社會影響方面。從教師角度來說,推動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有助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教師自身的全面發展。從學生角度來說,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為學生開啟了另一條實習實訓的通道,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就業能力。從社會角度來說,高職院??蔀榻洕鐣l展提供多樣的社會服務,培養更多高新技術技能型人才,滿足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存在的問題

        (一)地區間高職院校發展水平差距較大

        受地域影響,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導致高職院校分布不均,很多高職院校集中在同一經濟發達地區,這些高職院校辦學水平也很高,而偏遠地區高職院校分布較少,辦學水平也相對較差。同一地區的不同高職院校發展水平差距也較大,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經費投入不足,教師的水平參差不齊等,都是導致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差距較大的原因。

        (二)社會服務投入力度不足

        高職院校的經費主要投入在教學和實訓上,對社會服務的投入很少,導致社會服務無法有效開展。高職院校參與社會服務的意識不強,未將社會服務的作用提升到促進學校高水平建設的重要位置。

        (三)社會服務意識較弱

        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意識相對較弱,而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目前,高職院校教師的職稱評定主要以論文為主,教師的專業技能和社會服務能力不受重視,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得不到肯定,鼓勵教師開展社會服務的措施不足等,是導致教師參與社會服務的主動性不高的原因。

        (四)高新技術實訓設備不足

        高職院??蒲兴较鄬^低,缺少高端實驗設備和高新技術實訓設備,無法滿足高職院校對高新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五)社會服務管理機制不健全

        健全的管理機制是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重要保障,但目前部分高職院校缺少相應的社會服務管理機制。繼續教育分院作為高職院校對外服務的重要部門,如果沒有健全的管理機制,在招生、合同洽談、財務結算和教學管理等過程中都會存在風險隱患。

        三、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路徑

        (一)結合地區特色,推行多元化辦學

        在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要因地制宜推動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一是完善高職院校的結構建設。從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和優劣勢出發,采取不同的發展措施。針對本地區特色和產業需求,結合學校實際,科學設置專業和學科,制訂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社會服務項目,使學校發展與地方經濟發展相結合,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二是推行多元化辦學模式。高職院校要適應社會發展,與時俱進,結合地方實際發展股份制、混合制等多元辦學方式,鼓勵企業投身于辦學中。多元化的辦學模式可促進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性,增強辦學能力。

        (二)加大社會服務投入力度

        加強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經費投入,設立專項資金用于社會服務,滿足具有社會服務能力的高職院校和教師對資金的需求。在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數量已滿足不了學校的發展需求,社會服務能力較強的教師數量更少。應加大優秀教師的引進力度,提升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

        (三)增強社會服務意識

        高職院校中教師是主導,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師的參與。一方面,高職院??芍朴喗處焻⑴c社會服務相應的激勵機制,改革教師職稱評審條件,把參與社會服務作為職稱評審的一項指標,充分調動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拓寬教師參與社會服務的渠道。加強與地方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優化社會服務的內容和方法,及時傳遞相關服務信息,讓更多教師參與到社會服務中。合理安排教師的社會服務時間和教學時間,減輕教師業余時間的工作量。

        (四)搭建技術服務平臺

        一是建設技術服務平臺。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內外人才資源,組建科研團隊。以科研平臺為支撐,以服務企業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為切入點,加強橫向課題的研究與立項。以優秀教學團隊和優秀教師為主體,吸納企業能工巧匠,強化“大師工作站”建設,開展國內外標準研制,中小微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等。二是建設職業培訓平臺。高職院校要緊緊圍繞市場需要和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強培訓與鑒定平臺的建設。增加培訓內容和培訓種類,提高鑒定等級和質量,以滿足市場需求。高職院校要加強社會培訓宣傳力度,充分利用校內資源,為企業工人技能提升、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和下崗再就業人員提供所需培訓內容。

        (五)健全社會服務體制機制

        建立社會服務監管體制機制,明確繼續教育業務管理部門,其他二級學院在繼續教育部門指導下開展繼續教育工作,明確責任分工,強化責任擔當。強化內部管理機制,建立健全科學規范的內控管理制度,加強日常管理。

        四、結語

           在高職院校發展過程中,“雙高計劃”的實施代表著職教發展的新方向。高職院校要以“雙高計劃”為契機,加強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提高學校的社會影響力,主動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服務。

         

         

         

        返回列表頁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科技處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20 地址:常德市人民路4253號

        亚洲一级一aⅴ无码毛片,AAAA级成人毛片,成人a毛片手机免费播放,国产成人AAAA级毛片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