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信息匯編》2022年第06輯總第161輯
◆高職高質量發展應著力提升“四個度”
◆專業群高質量發展須先邁“治理關”
篇1高職高質量發展應著力提升“四個度”
【作者】梁克東(浙江省現代職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院長)
【出處】《中國教育報》2022年5月17日
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系列文件的指引下,職業教育步入了大改革、大發展、大提升的新階段,“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成為普遍共識。高職院校要突出關注產業發展需求、突出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堅持緊跟技術、服務產業、融入地方,聚力提升“四個度”,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集群發展,著力提升“人才鏈”與“產業鏈”的耦合度
專業群是高職院校服務產業鏈開展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的一種新型辦學組織,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關鍵要建成高水平的專業群。高職院校要積極融入地方經濟發展進程,精準對接、精確研判、精心布局,促進產業鏈、創新鏈和教育鏈、人才鏈的有機銜接。
一是重構專業集群。高職院校要將單一專業建設思路轉換為集群發展理念,全面對接區域重點產業集群發展趨勢,把產業需求作為邏輯起點、優先因素和內生變量,重構職業教育專業群,以期通過“以群建院、以群活院、以群強院”,真正做到“辦一個專業群,興一方產業,活一方經濟”。
二是動態調整專業。高職院校要遵循“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的辦學思想和理念,通過整合歸并、停止招生、轉型升級、新增專業、調整方向等方式,加大專業調整、優化力度,建立和完善專業動態調整模型與機制,形成“動態調整、融合發展”的專業新格局。
三是打造專業群高峰。尤其是地方高職院校,既要兼顧產業服務面,更要打造品牌專業、發展高峰,重點做大做強學校優勢專業群,增強吸引力、擴大影響力、提高硬實力,努力實現地方高職院?!靶〉胤?、大作為”的價值定位和追求。
四是發展本科專業。具有較好辦學基礎和條件的高職院校要在堅定職業教育辦學方向的基礎上提升辦學層次,瞄準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標準,基于契合產業需求、緊跟技術發展、辦學基礎優良的高水平專業,提前謀劃布局,聚焦內涵提升,積極探索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范式,打造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新生態。
二、實體發展,著力提升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的融合度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專業辦學的重要主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強化企業重要主體作用,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推進“實體化”運作。因而,高職院校深化校地融合、產教融合、理實融合,必須念好“融”字訣,求新、求活、求實,全面支撐融合發展。
一是搭建“融”的平臺。高職院校要積極打造產教利益共同體,鼓勵以智力、專利、技術等要素入股,吸引企業投資或引入產業基金,共同組建生產、經營、科研、培訓等機構作為產教融合的平臺,打造具備教學、生產、技術與產品研發、技能鑒定、企業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產教綜合體,并強化其人才培養、團隊建設、科技攻關、技術推廣、企業服務等功能建設,通過校企雙向反哺實現產教深度融合。
二是創新“融”的機制。高職院??梢詮膶嶓w化運作和“產學研訓創”一體化運行兩個方面破題,一方面通過實質性整合、混合制投入、實體化運營,建立企業化的運行制度,探索產教融合實體化運行范式,實現專業辦學在產業土壤中的“自我造血”;另一方面統籌企業生產運行與學校人才培養,將企業的真實崗位能力需求作為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將企業的生產任務和技術研發項目作為學校教學內容載體,通過更加彈性的教學組織方式打通人才培養“最后一公里”,實現產教協同育人目標的融合、教學內容的融合和培養方式的融合。
三是提升“融”的成效。高職院校要積極適應經濟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結構、規格和質量的要求,推動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產養學研創訓,以學研創訓促產,縮短學生“專業技能”與產業“崗位技術”的距離,加快學員與學徒身份的即時轉換,幫助學員盡早適應崗位角色、具備崗位能力、融入職場環境,以產教融合反哺人才培養。
三、創新發展,著力提升“產學研用”與技術創新的協同度
高職院校要積極融入技術創新發展的進程,打造技術創新服務高地,提升專業服務發展能力,努力實現企業都認同、產業有口碑、地方離不開的專業辦學追求。
一是積極搭建技術創新服務平臺??萍挤掌脚_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類型發展的關鍵依托,是衡量專業服務能力的重要標準。高職院校一方面要整合平臺功能,將技術服務、人才培養、團隊建設等融于一體,體現產品研發、工藝開發、技術推廣、大師培育等集成化的功能,重點服務區域中小微企業的產品研發、工藝開發和技術升級與應用推廣;另一方面要提升平臺層次,由以往注重平臺數量向平臺質量提高轉變,積極推進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高新技術研發中心等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只有緊跟技術創新的科研平臺才能聚集更多高層次的人才,也才能推進更多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的標志性成果產出。
二是優化技術技能服務供給模式。高職院校應倡導“學校與社會滲透、專業與行業對接、個人與企業銜接”的技術創新服務理念,依托優勢專業群組建“公司+團隊”模式的專業性公司,通過“揭榜掛帥、百博入企、科技特派員”等新型科研攻關行動,積極融入區域創新體系,聚焦“卡脖子”技術開展重點科研攻關,增強技術創新與服務的“地氣”和“底氣”。
三是完善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機制。高職院校一方面要建立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平臺,深入行業、企業了解技術需求,強化學校人才資源與行業、企業需求的信息對稱性,打通成果流通與轉化通道,增加專利成果轉化提供集交易信息、交易場所、成果評估、政策咨詢、交易鑒證以及拍賣、登記過戶、法律援助等一體化、專業化的成果轉化服務,通過系統化的服務改變以往科技成果轉化零星、碰運氣的狀態;另一方面重點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健全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益分配政策,如提高科技人員績效工資收入,加大科技人員科研項目激勵收入,激發教師科技成果轉化熱情和潛力。
四、質量發展,著力提升技術技能與教育教學的互動度
技術技能與教育教學深度互融是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也是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重要表征。
一是人才協同培養。高職院校要面向區域發展人才多元和質量需求,堅持標準引領、技術引領、創新引領,深化德技融合、賽教融合、專創融合,創新德技并修、育訓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拔尖型、復合型、本地化技術技能人才,全面提升學生面向未來的職業綜合能力。
二是服務終身學習。高職院校要主動服務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國家戰略,與政府部門合作建立技術技能培養培訓基地,與龍頭骨干企業、鄉鎮社區成立企業學院、社區學院,開展面向新型農民、退役軍人、企業員工、社區成員、兒童家長等不同群體的社會培訓,探索“培訓+”模式,積極打造社會人員終身學習高地。
三是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高職院校要精準對接教學需求,加快科技項目、企業項目和競賽項目的教學轉化。以創新思維培養為導向,將教師承擔的科研、技術服務項目轉化為教學項目,將研究方法、研究路徑、創新思維、創新方法等融入課堂;以工作任務為導向,將生產標準、技術流程等與教學改革相結合,將企業生產過程引入課堂教學,開展真實的職業能力訓練;以行為為導向,將競賽項目的內容設計與競賽方式融入教學,將競賽前沿的技術技能開發為可操作、可實施的教學資源。
高職教育是一種需要情懷的教育,更是一種需要溫度的教育。高職院校要以持續的改革探索和實踐創新,不斷提升服務產業、貢獻地方的能力,共同推動我國高職教育的高質量、高水平發展。
篇2 專業群高質量發展須先邁“治理關”
【作者】王振洪(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浙江省現代職業教育研究中心首席專家)
【出處】《中國教育報》2022年2月15日
“雙高計劃”實施以來,國家和各省份相繼遴選、支持一批高水平專業群開展重點建設,專業群建設成為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集體行動選擇和關鍵抓手。從專業到專業群,是高職院校辦學生態的重要轉變,專業群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成為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對專業群建設水平高低起著決定性作用。當前,高職院校普遍將專業群建設的重心聚焦在專業群組建、團隊建設和課程開發等具體事務層面,忽略了對專業群高質量發展背后制度支撐力量的關注,專業群治理面臨著諸多困境。
一是專業群治理的組織基礎及其功能虛化。組建專業群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專業集群應對產業鏈發展對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專業群課程體系為指引,實現群內專業教師、課程、實習實訓設備等資源有效融通,這就需要通過有效的組織管理來打破不同專業間組織壁壘。當前,由于高職院校對專業群治理規律認知不清,治理結構與治理過程普遍缺乏“群”思維,導致在辦學實踐過程中難以真正發揮專業群的集群效應,專業群團隊“虛列”、梯隊“虛建”、任務“虛構”現象仍然存在。專業群建設不能實現組織化,專業群就只能淪為已有資源的無序堆砌,無法真正突破群內不同專業之間的組織邊界。
二是專業群治理的行業企業主體地位弱化。行業企業參與專業群治理對于專業群建設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意義。當前,由于我國產教融合國家制度平臺構建的滯后,在專業教學標準與職業標準聯動開發、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與培育、行業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等方面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制度缺失。行業機構普遍未能針對本行業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供需匹配的情況進行深度調研從而指導職業院校開展專業設置,在院校層面行業企業也未能深入參與到專業建設之中。由于行業企業在專業群治理各個層面的主體缺位,高職院校很容易在專業群實踐探索中“誤入歧途”。
三是專業群運行過程中體制不順運轉不暢。多元主體的協同合作是保證高職院校專業群順暢運轉的前提條件。在高職院校專業群運行過程中,行政力量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以教師群體為代表的學術權力在專業群建設過程中話語權不足,以行業企業為代表的市場力量則缺乏參與專業群建設的積極性。因此,高職院校專業群治理制度規范不可避免地呈現出了“頂層設計、項目驅動、上層決策、基層執行”的科層化、外生型特征。體制機制的不合理導致了專業群運行過程中多方協同難以實現,這不僅會影響廣大一線教師、企業參與專業群建設的積極性與熱情,也會影響專業群具體運行過程的流暢性。
四是契合專業群屬性要求的評價體系缺失。專業群評價是專業群治理的關鍵性要素,科學的專業群評價體系不僅能夠有效評價專業群建設績效的高低,同樣對于專業群建設利益相關者的行為模式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當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國家—地方—政府—學?!獙I群”縱向垂直化的專業群建設模式。在這種建設模式下,專業群評價的主導權以及評價指標的設定權完全處于行政權力的主導之下,價值追求不可避免地從理性價值向工具性價值轉變,各利益主體(教師、學生及行業企業)在專業群建設過程中的角色、目標、內容及手段都受“績效至上”專業群評價導向形塑,呈現功利化行為特征。
針對以上困境,高職院校應從專業群治理的組織基礎、治理結構、治理過程和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整體布局,激發多元利益主體參與專業群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理順專業群運行過程中的權責關系,真正發揮專業群建設的集群效應。
其一,以群建院,夯實專業群治理的實體化組織基礎。組建專業群是專業群治理的核心事務,專業群組建的科學與否不僅決定了專業群與區域產業集群是否能夠耦合匹配,也決定了學校內部院系之間的結構關系。以往各專業大多分散在不同院系,存在“大類跨學院”(相同專業大類專業分布在不同學院)和“學院跨大類”(在一個學院的專業屬于不同的專業大類)的現象,沒有建立相應的專業群組織管理機制,無法對群內專業資源進行充分有效地整合,無法發揮專業集群效應。對此,高職院校應基于區域產業集群的類型特征及職業崗位群的分布特征,重構專業體系,通過以群建院的方式夯實專業群治理的實體化組織基礎。以組織管理體系的優化完善打破群內專業資源整合的瓶頸,實現群內資源的整合融通。
其二,構筑平臺,吸納行業企業等多元利益主體參與。行業企業積極參與專業群治理是保障專業群發展與產業需求緊密貼合的制度保障,有利于強化專業群建設方向科學性和組群合理性。對此,高職院??梢愿鶕煌瑢I群自身所面向的區域產業集群的特征,“因群制宜”分別構筑產教融合平臺,有效吸引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到專業群治理全過程。如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對應10個專業群架構“一個專業群一個產教融合大平臺”的“532”產教融合平臺,其中包括5個產教綜合體、3個職教集團以及2個特色產業學院,有效調動行業企業參與專業群建設的積極性。
其三,賦權增能,激發專業群內涵發展的基層主動性。專業群作為集人才培養、技術技能積累、社會服務等辦學功能于一體的基層組織新單元,必將自下而上地產生自主改革的權力訴求,倒逼高職院校將人財物等資源向基層下放,釋放“專業群”這一基層組織的創新活力。對此,高職院??梢酝ㄟ^優化學校經費分配辦法,擴大專業群自主理財權以及在人才引進、職稱評審、教師評價、績效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權,增強專業群的辦學積極性和能動性。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專門設置專業群帶頭人這一崗位,牽頭制定專業群建設發展規劃和建設計劃并組織實施,組織專業群質量工程建設項目的頂層設計、申報、建設和管理,協同專業群內各專業開展專業內涵建設等,從而推動專業群建設管理重心進一步下沉,增強專業群改革創新的統籌力和協同性。
其四,評價牽領,以融合為核心構建專業群評價體系。高職院校專業群評價應充分體現整合融通的理念,根據專業群自身的屬性特征構建專業群評價的四“度”體系,分別是專業群建設目標與產業需求契合度(評判專業群布局與區域產業人才需求的契合程度)、專業群資源投入協調度(評判專業群建設過程中資源投入與配置的效率以及在不同專業投入的均衡程度)、專業群運行實施順暢度(評價專業群教學運行的融通性、協調性)、專業群建設成效美譽度(評價目標達成度),有效牽引專業群建設走向規律性、科學性、整體性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