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特色專業群服務產業集群內涵與路徑探析
◆多學科視域下我國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研究綜述
篇1 職業教育特色專業群服務產業集群內涵與路徑探析
【作者】譚起兵
【出處】《河北職業教育》2020年第2期
作為高等職業院校的核心競爭力與展示窗口,特色專業群通常依國家和區域重點或特色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特點而生,通過動態調整群內專業結構、解構與重構課程體系、更新與創新教學資源以適應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嬗變。特色專業群往往凝聚職業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核心服務面向,在“中國制造2025”和“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優勢產業的轉型升級速率不斷加速,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產品不斷迭代,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頂尖企業對發展型、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特色專業群的重要屬性是聚焦產業集群的核心引擎: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因此,精準地分析特色專業群與產業集群的內在聯系,探索和實踐特色專業群服務產業集群的路徑和方法,才能夠引領職業教育服務國家、區域發展和促進產業升級,服務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中國產業走向全球產業中高端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一、特色專業群建設是國家使命和高職擔當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在總體要求中首次提出“五對接”,并將“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擺在了突出位置;“產教融合、特色辦學”作為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本原則之一,其內涵是要突出職業院校的辦學特色,強化校企協同育人。顯然,高等職業院校突出辦學特色的著力點在于優勢特色專業群建設,而產教融合則是特色專業群建設的邏輯起點?!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 號)具體目標指明:“到 2022 年,建設 150個左右的專業群。”文件將專業群的重要屬性表征為: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同時在“完善教育教學相關標準”中要求專業群建設的核心要素:專業設置、課程內容、教學過程必須與產業需求、職業標準、生產過程相對接。專業設置:專業群建設之基,通過建立健全專業設置定期評估機制,依據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和調整專業目錄和專業設置,能夠為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中保持先進性和方向性;課程內容:專業群建設之本,《方案》要求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強化學生實習實訓;教學過程:專業群建設之魂,《方案》要求借鑒“雙元制”等模式,總結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經驗,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督逃?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9〕5號)在“改革發展任務”中重點提出“打造高水平專業群”,進一步從空間和時間維度強調和重視“產教融合”:要求專業群建設面向區域或行業重點產業。在校企深度合作的背景下,明確了特色專業群的建設范式和預期目標,以期實現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對接互融、課程教學資源和實踐教學基地開放共享、教學團隊和教學模式協作創新、教材教法融合創新、保障機制多方協同。無疑專業群服務產業集群發展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歷史使命,高職院校將特色專業群建設作為立校之基、強校之本是服務國家經濟發展的責任和擔當。
二、特色專業群建設內涵與產業集群發展訴求
(一)特色專業群建設內涵
1.特色專業群內涵釋義。特色專業群是以特色專業為核心,以支撐專業和關聯專業為輔助的若干專業的集合體。特色專業群定位必須以國家和區域支柱或重點產業發展戰略保持一致,群內專業具有教學模式包容性強、教學資源共享度高、師資團隊互補性強、評價體系通用性好、學生就業相關度高的特點。
2.產業集群內涵釋義。蘊含內外動力因素的產教融合是特色專業群建設的邏輯起點。在全球化市場經濟競爭加劇背景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使產業關聯性緊密的企業在多維度空間積聚形成新型產業空間組織——產業集群。產業集群通常是指地緣相近、生產某類產品( 包括中間產品)的相關企業組群。作為外源動力主體,產業集群一般具有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外部效應和區域競爭力。特色專業群內專業之間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建設機制。其重要屬性表征為。
(1)特色專業群與支柱產業(鏈)的對應性高。特色專業群建設的使命是為了滿足國家和區域支柱產業對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訴求,以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特色專業群建設的著力點就是厘清和實現“五對應”,即:培養目標與人才需求對應;人才培養模式與技能培訓模式對應;專業組群與職業崗位群對應;專業動態調整與產業升級方向對應;課程體系與職業勝任能力對應。“五對應”是促進特色專業群建設與產業發展的有效耦合劑,也是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內在要求,在滿足新時代黨和國家戰略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同時,也能凸顯職業院校特色專業群優勢,提升職業院校核心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
(2)特色專業群滿足產業集群的人才訴求。特色專業群人才培養定位清晰,與重點或支柱產業鏈形成映射關系,其價值追求在于充分滿足產業集群的同一產業鏈、創新鏈的崗位群人才需求。首先,它能有效地整合群內教學資源、師資團隊、實踐條件、管理模式、國際合作等職業教育載體,通過解構、重組、質變實現專業群內資源的多維度橫向融合和縱向貫通,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調配和利用,一定程度上緩解高職院校專業規模發展與教學資源供應緊張的內部矛盾;其次,通過專業(群)與崗位(群)的精準匹配,實現了人才培養標準與崗位勝任標準的有機統一;最后,在特色專業群與產業集群高度融合背景下,通過雙元制、現代學徒制、新型學徒制等教學模式改革,促進教學模式和工作模式有效轉換和銜接,能有效破解產學合作難以深入、就業質量難以提高的瓶頸,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特色專業群服務產業集群原則
特色專業群服務產業集群的效度代表產教融合的深度。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課程構建、標準對接等方面通常是淺層次的“物理作用”,是將資源簡單地組合,提升特色專業群服務產業集群的能力,為支柱產業轉型升級賦能,專業群和產業集群兩個組元需要在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有機銜接的前提下發生“化學反應”。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 資源細分。企業是通過商業模式整合資源,而高職院校是通過專業群整合資源。專業群和商業模式的匹配度是衡量校企合作意愿程度、時間長度、空間深度和資源效度的關鍵指標,所以,在特色專業群與產業集群有效對接的背景下,資源細分、整合資源、實現共享是關鍵所在。一方面,企業可以依據商業模式進行頂層設計,以崗位勝任力模型為依據,將高職院校的專業及其資源進行細分和歸納,并考慮如何應用這些資源發展商業模式;另一方面,高職院校依據符合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將合作企業的人力資源、實踐資源、技術資源等進行細化和分類,通過分析和轉化來為特色專業群服務。在基于“共享經濟”的校企合作平臺上,將特色專業群的每個專業和產業集群中的每個企業作為“資源顆?!?,通過平臺整合與互通,實現“顆粒資源”重組和業務模式創新。
2. 跨界重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分彼此。高職院校在辦學過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與標準、教學設計方案、仿真虛擬實踐等教學資源,企業在專項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中形成了定制化的培訓方案、培訓大綱、培訓標準、關鍵技術、真實生產設備等培訓資源。通過特色專業群與產業集群對接,將教學資源與培訓資源進行整合共用,以達到資源互補、發展共贏的目的,拓展了高職院校和企業的資源范疇和能力邊界。
3.融合創新。特色專業群與產業集群的合作在本質上是一種跨界融合。這種跨界融合表現在:一是學校和企業雙方在發展愿景、戰略規劃、教育模式和資源共享四個維度的深度融合;二是基于校企合作機理研究和方法學的共享共贏新模式;三是校企打破雙方邊界、回歸價值統一的具體實現。
(三)特色專業群服務產業集群的邏輯關系:材料學視角
在校企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特色專業群與產業集群可催化共融、相生相長,形成命運共同體。共同體通常定義為人們或者若干個國家在共同條件下結成的集體或集體組織,這里特指高職院和企業在共同條件下組織的集體,本質上都是利益共同體。從材料學視角,這種互利互惠的集體組織(校企共同體)就是一種新型固溶體,材料學領域中固溶體是指溶質原子溶入溶劑晶格中而仍保持溶劑類型的合金。人們通常采用科學的設計和大量實驗將適合的溶質按照一定配比在特定條件下加入到溶劑中,從而使合金(新金屬)的宏觀力學性能提高,這一現象也稱為“固溶強化”。顯然通過科學合理的外部條件,采用正確的溶質與溶劑的組合可以提升整體性能,反之亦然。
在教育學領域中,特色專業群即為溶質,產業集群即為溶劑,合金便是特色專業與產業集群在特定條件下的深度融合形成的校企共同體。要使得“固溶強化”效應持久和顯著,必須滿足材料的結構設計原理,即特色專業群服務產業集群的邏輯關系。首先,特色專業群的組群邏輯科學合理。具有相似性、親和力較強的專業之間通過化學鍵(人才鏈、創新鏈)連接形成三維網絡空間架構——專業群,專業群本身的性能是否穩定要看群內單一專業之間服務面向是否相近(相似性),專業之間滲透性和融合度是否較高(親和力);其次,特定條件設置要得當。這里的特定條件通常是指產教合作的體制機制,只有在規范合理的制度體系和靈活有效的運行機制下,才能作為正向催化劑促進命運共同體的形成。
(四)產教融合深度決定了特色專業群服務產業集群的效度
產教融合強調了特色專業群與產業集群協同發展與融合,兩個主體是教育和產業兩種不同發展范式的融合,它包括了價值觀、規律和模式三個方面的融合統一。首先,企業“利潤創造”與學?!皬秃闲图夹g技能人才培養”兩種價值觀的融合。企業是以“利潤創造”“價值創造”為價值取向,而學校是以“立德樹人”“以生為本”為價值追求。特色專業群在服務產業集團時,應當接納企業“利潤創造”的價值主張,企業同時也必須接納和認同學?!皬秃闲图夹g技能人才培養”的價值追求,通過校企雙方愿景、使命和價值觀的主動融合,促進企業和學?!靶耐惶幭搿?;其次,企業“職業規律”和學?!敖逃幝伞眱煞N規律的融合,以重點和支柱大型企業為代表的產業集群通常建有企業大學,這類企業將職業發展規律總結為“崗位能力體系”“崗位勝任度體系”等;學校往往把教育規律歸納為“成長能力體系”“核心素養體系”等,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當深刻認識兩種規律,取長補短、相互補充,使得校企雙方“刀往一處使”;最后,企業“商業模式”和學?!叭瞬排囵B模式”兩種模式的融合,“商業模式”是企業運營和核心,產業集團可以有效整合優勢企業,將商業模式還原為技術和業務,同時特色專業群可以發揮高職院校優勢專業群的匯集效應,將人才培養模式還原為課程和實踐,通過頂層設計把技術、業務與課程、實踐有機地銜接起來,使得技術與課程、業務與實踐融會貫通,保障校企雙方強調“腳往一處走”。特色專業群與產業集群兩種不同類別的組織相互融合是自上而下的,首先由思想和價值取向開始,進而過渡到規律和模式,“三個融合”促成校企兩個主元形成了平等獨立的資源組合生態組織。
三、特色專業群服務產業集群的有效路徑探析
高職院校的使命在于培養適應產業發展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因此,探索和實踐特色專業群服務產業集群的有效措施,與企業協同發展,才實現真正的產教融合。在“五業聯動”的模式上,提出“三層治理、八鏈對應”特色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為促進特色專業群與產業集群在“教學研用”的融合提供了方法與載體。
(一)“三層治理”為產教合作機制的融合賦能
三層是指專業群建設與管理體制實行校企合作理事會、專業群建設推動委員會、專業建設工作推動委員會三層領導和負責制。校企合作理事會由學校、企業領導共同擔任理事職務,它能夠有效地促進校企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群建設、課程體系設置與優化、實踐教學基地配置、教學資源共享等方面的高度整合與調配,校企合作理事會制度為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推動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校企合作理事會主要職責在于重點研究辦學定位和服務面向、經費和人員管理、監督與評價、風險管理與防范、信息化建設等方面機制,并制定相關的制度體系,為專業群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作為校企合作平臺,校企合作理事會可以更好地為學校提供產業集群亟需專業人才分析,及時為學校反饋人才培養質量,有效地為特色專業群建設進行部署和指導;同時,高效整合產業集群中企業的人力資源需求、培訓需求、科技研發需求等,縮短了高職院校服務產業的響應時間,有效制約了拖曳效應
校企合作理事會下設若干專業群建設推動委員會,其整體組織機構的負責人可由學校教學主管領導擔任,主要的成員包括學校二級院系、企業生產部門的負責人,各專業群建設推動委員會嚴格執行理事會的決議,分解和再造專業群對接產業集群的核心要素,以特色專業群建設為引擎,帶動其它專業群協同發展,提升服務企業的能效;每個專業群建設推動委員下設若干專業建設工作推動委員會(視專業群內專業數量而定),單一專業建設工作推動委員會主要由學校專業帶頭人、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師和企業工匠組成,它作為三層治理結構的最小單元,肩負著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學計劃、師資建設、教材改革等核心要素的督促與建設工作。
在組織機構內部,校企合作理事會、專業群建設推動委員會和專業建設工作推動委員會三個級縱向貫通、橫向互補,各個要素的互相配合下促進了特色專業群與產業集群的融合度,最終通過相互約束、相互調配、相互作用實現了預定目標。
(二)“八鏈對應”促進雙主體育人模式融合與創新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促進校企深度融合的內生動力,也為打通特色專業群對接產業集群的壁壘提供了教育范式。特色專業群與產業集群的高度對接可以表征為:基本技術技能與崗位通用技能對應、核心技能與崗位高端技術技能對應、專用技能與崗位技術標準對應?;谛F箅p方利益共同體的角度,雙方在專業與產業、教學模式與培訓模式、課程體系與崗位勝任能力、課程改革與技術革新、實踐條件與生產環境、雙師隊伍與技術工匠、科研雙創與研發創新、國際合作與國際拓展八鏈雙向緊密對應,如同八對鏈條將學校和企業緊緊鏈成“利益共同體”?!鞍随湆笔翘厣珜I集群有效服務產業集群的核心策略,通過諸多途徑成功對應能有效實現教育資源和技術資源的對接和整合,大幅拓展校企雙方的資源范疇和能力邊界,有利于實現“1+1>2”的共贏目標。
1.構建專業動態預警機制促進專業鏈與產業鏈對應。專業與產業對應符合楊·莫里森提出的“第二曲線”理論。在產業層面,第一曲線描述了企業在所熟悉的環境中開展傳統業務所經歷的企業生命周期;當企業面對未來新技術、新消費者、新市場時,促使自身進行一場徹底的、不可逆轉的變革,而展開的一次全新的企業生命周期則為第二曲線。在專業層面,第一曲線透析了傳統專業建設沿用在所屬環境中按照傳統教育規律完成人才培養生命周期;產業集群的演變與嬗遞,迫使特色專業群面對未來社會、市場、消費者和企業,必須在專業定位與調整、服務面向、邏輯組群等方面進行科學變革,從而促進專業建設的生命周期趨于第二曲線。
專業群精準定位和服務產業是校企合作的內核,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超前布局”,這也是特色專業群的設置和建設理念。通常國家和地方的重大經濟或產業規劃可作為特色專業群設置的綱領性文件,為了避免形成新興產業集群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的真空期,提前布局與預期重點產業對接的專業群尤為重要。這需要加強各級政府的宏觀調控和統籌力度,構建國-省-市-校四級專業監測與預警機制,其中國家層面可以通過教育部“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簡稱數據平臺)來分析和判斷專業的過剩、合宜與緊缺,與國家規劃或發改委相關政府機構分析和發布未來緊缺產業即匹配專業目錄;省級教育廳和市級教育管理部門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對國家的文件和方針政策進行剖析、分解和轉化,形成實施指導方案;在政府主導的縱向引導下,產業鏈映射為專業集群,保證了院校專業設置和定位與產業鏈銜接的緊密性和協調性。
2.教學模式鏈與培訓模式鏈對應有助于積極響應學歷教育與培訓教育并舉。培訓模式往往以職業培訓為主,它是圍繞所從事的職業開展的有關知識和技能的一系列培訓或教育,教育模式較為單一。高職院校通過多年的實踐形成了載體豐富、層次多樣的教學模式,在校企合作框架基礎上,通過校、政、企三方攜手,出臺有效的準入和激勵政策,可破解原有的合作機制不暢的難題,將進一步深化現代學徒制、新型學徒制、雙元制的改革,提升教學模式改革的時效性;同時,企業培訓資源滲透于學校,對學校的教學模式改革注入了新鮮“血液”。
3.課程體系鏈與崗位勝任能力鏈對應精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崗位勝任能力是檢驗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標準之一,也是企業崗位任職的“通行證”。課程體系與崗位勝任能力形成映射關系,其架構和標準詮釋了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具體要求。崗位勝任能力由創新力、執行力、學習力、決策力、影響力、大局觀、系統思維、團隊協作、溝通能力等核心要素組成,每個核心要素依據崗位的職責和特殊性分解為若干能力指標,每個能力指標需要由對應的課程落實,這就形成了能力指標體系與課程體系之間的網絡矩陣(可稱為課程矩陣),兩者的關系可以是一對多或者是多對一的關系。課程體系的構建可采取橫向互補、縱向貫通的原則。橫向互補是在同一層次中的課程模塊化、項目化,其培養目標確保覆蓋對應崗位的任職要求,在內容上銜接互補??v向貫通是在不同層次課程間搭建“立交橋”,處理好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畢業環節之間的關系,在內容設計和系統邏輯上確保默會知識和顯性知識、隱性能力和顯性能力相融合。
4. 課程鏈與技術鏈對應是人才培養的基礎。課程是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基礎和具體實施載體。企業先進技術必須與學校課程形成映射關系。實現這一對應的前提在于課程標準與技術標準、課程內容與應用技術、課程考核與技術達標相對應。因此,課程設計重點考慮企業技術的沿革與進步,做到課程教學內容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產品同步。
5.實踐條件與生產環境對應有效助力實踐教學體系創新。企業生產環境直接決定了先進技術、先進工藝、先進設備的應用。以生產環境為標準,力求實踐條件與生產環境互為鏡像關系。其建設路徑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以真實項目為載體建設真實實踐基地,通過真實商業或業務模式構建實踐教學項目;二是把高危、難以實現的生產環境通過智能仿真技術轉化為虛擬實踐基地,將真技術、真工藝、真工況等植入數據庫或云平臺,通過真實商業或業務模式構建實踐教學項目,實現由虛擬項目向真實項目過渡。兩種建設路徑的實質都是通過企業真實項目開展實踐教學,確保學生的技能操作、工況處理、應急處理等與企業崗位同步。
6.雙師隊伍與技術工匠對應是“創新型”教學團隊建設的必然。高職院校雙師隊伍具有系統性的知識結構和豐富的教學經驗,而企業的技術工匠則具備高超的操作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兩者之間建立信息化的師資共享平臺和教師發展中心(基地),通過企業工匠與學校雙師型教師雙向切磋和流動、崗位互評互用,能有效地產生正向“化學反應”,促進知識、技能、經驗相生相長,是打造和淬煉“創新型”教學團隊的重要舉措。
7.科研雙創鏈與研發創新鏈對應是生機與活力??蒲泻碗p創是特色專業群的品牌重要標志之一,同樣,研發是產業集群的生命力。在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項目中,企業首先通過市場調研明確項目,并開展一系列技術論證,緊接著針對關鍵技術進行實驗研究,在大量的實驗基礎上進行產業化設計,通過規?;a和制定科學的商業模式從而實現研發到產品的過程。要實現高職院校的科研雙創緊跟企業研發創新,可以通過校企開放式創新平臺實現,學校及時引入企業研發項目,并分解為若干課題,通過專業師資與企業研發團隊共同參與技術論證和項目設計;將企業研發課題轉化為學??蒲许椖炕騽摌I項目,在課題和項目的驅動下,與學生形成創新團隊,通過創新論證、項目設計和創業運營實現學校和企業的創新融合。
8.國際合作鏈與國際拓展鏈對應增強和擴大影響力。中國企業“走出去”是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舉措,即向世界輸出中國產品、中國技術和中國標準,這是產業集群國際拓展的重要標志。高職院校必須順應時代和國家的號召,以特色專業群的重點專業為標桿和示范,通過建設“魯班工坊”“產業學院”為載體,制定和輸出國際化專業標準、教學標準和教學資源,配合“走出去”的支柱企業培養定制化的國際技術技能人才,為企業國際化賦能。
篇2 多學科視域下我國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研究綜述
【作者】李薪茹,茹 寧
【出處】《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9年第1期
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是職業教育與產業轉型升級、改革的重要動力之一,也是完善和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研究,對探索推進我國職業教育服務產業路徑、實現《中國制造2025》宏偉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經驗借鑒價值?;谝延形墨I分析可發現,我國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研究始于近十年,尚處于起步階段,經過一系列政策推進和改革,2014 年以后該問題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且該領域研究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因此,十分有必要對該領域已有研究進行比較分析和趨勢研究。
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研究因協同發展理論的多維運用而呈現出交叉學科的研究本質。綜觀已有研究,分別從協同學、產業經濟學、社會學以及系統科學的多學科視角審視二者協同發展問題的研究,力圖探尋二者協同發展問題的研究特點,分析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問題的研究趨勢。
一、協同學研究視域: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理論的支撐與深化
“協同發展”的概念始于協同學領域,是指兩個或是兩個以上不同資源或系統,為達到共同發展的雙贏效果而相互協作完成某一目標。從協同學理論出發,我國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研究中,協同發展是指職業教育與產業兩個社會單元通過各要素能量和物質的交換及有效匹配,促進兩個子系統協同發展和共同進步。協同學視域下,我國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問題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我國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邏輯起點的探究。唐智彬,石偉平(2015)認為,二者協同發展的邏輯起點在于觀念認同、認知共識和共同價值目標。指出職業教育部門與產業部門在不同知識體系下按照社會分工模式和生產能力分工,進行知識內容的信息交換與溝通,在理清系統序參量本質聯系、差異和互補協同的價值取向基礎上,構建二者協同機制,并在動態協同過程中實現協同意愿,形成共同利益基礎。其二,我國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內涵的探究。在職業教育轉型與產業結構改革中二者協同發展的內涵不斷豐富和更新,呈現出不同組織系統和組織要素之間形成一種互塑、共存狀態和相互協作實現共同目標、雙向雙贏的兩個特點。侯興蜀(2016)指出,我國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戰略中協同性內涵表現在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共進、橫向和縱向決策協同、地區分工與共享協同以及地理空間上的協同,最終達到和諧共贏局面。其三,我國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關系的探究。朱德全,徐小容(2014)指出,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之間存在一種互相促進、相互影響的立體式聯動路徑,其整體系統呈現出“環形邏輯”,將二者整體系統進行剖析,各要素相互作用則呈現“主體間性邏輯”和“層次耦合邏輯”。
協同學視域下我國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研究從協同學理論出發,主要探討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的理論問題,比如,邏輯起點、內涵和協同發展關系等。其研究主題和內容,為適應和契合不斷變化的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職業教育結構的需求,關注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的調整,呈現出從單一主體合作走向多元主體合作,從技能型人才需求到創新型人才需求,從單一專注技能培養到關注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的轉變。
二、產業經濟學研究視域: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目標的融合與滲透
產業經濟學關于我國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研究主要植根于產業發展特點分析和區域經濟的比較視角,通過運用調研法、案例研究和實證研究等方法,構建基于理論基礎、立足區域產業特色與典型案例的研究框架,深入剖析我國職業教育與產業動態協同效應間的共同發展目標。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區域經濟與職業院?!獙嶋H調研與職業院校內外部有效銜接
從區域經濟視域探討二者關系是已有研究的重點。以某省份或某市為研究對象,從職業
教育與產業發展實際現狀出發,結合當地職業教育發展特色、產業發展需求,從理論出發、立足現實需求,選取典型案例實地調研,以實現區域職業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和提高區域整體經濟效益為目標,為職業教育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例如,高耀明(2010)親身調研、走訪、采集嘉興市職業教育與產業結構協同發展的真實數據和原始資料,在對原始數據整理和分析基礎上,揭示了職業教育發展隨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轉換而呈現出量的擴張至結構的突變性規律。 楊舒媚(2016)以設計調查問卷的方式探討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與產業對接中存在問題的成因,并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案例,結合當地文化特色、產業特色、職業教育特色分析勞動力就業市場與求職的相關程度,并提出,在政策主導下應保證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資源的投入,通過創建四維核心主體共同參與的協同機制,加強職業教育四元利益相關者協同為產業發展服務。陳建華、姚燕芬(2015)從內部和外部協調中等職業教育與江西區域經濟發展為切入點,指出應在內部確保中等職業院校課程設置符合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密切加強區域產業與中等職業院?!半p師型”隊伍的建設,在外部加強區域經濟發展對中等職業院校的資金投入,政策上加大中等職業院校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二)產業群與專業群———產業價值鏈的更新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的重組
產業群是在特定區域內、特定產業中,眾多產業以及相關機構因共性和互補性而聚集在一起。專業群是各專業依據產業群發展方向和人才需求結構而設置形成一類專業集群,在相同或是相近的工作范疇和教學實際中反應相同的教學目標。產業群與專業群協同目標是實現產業群崗位需求與專業群人才供給的相對平衡。高職院校的專業群布局依據產業群鏈條的組成和發展需求為依據,為處于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發展水平的職業教育和產業提供與實際相合的發展途徑和方法。專業群的設置源于職業教育自身生存發展、自身社會和經濟效益、有效規避資源重復開發以及改革創新發展的強大內部驅動力,而產業群協同機理的構建是設置專業群重點考量的問題。高宏梅等(2012)從產業集群(群)理論與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等相關理論出發,指出專業集群與產業集群建設的基本價值取向,強調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能力,著重對職業教育專業集群建設的理論基礎、內涵特征進行闡述,剖析國內產業集群發達地區專業集群建設的典型案例,對影響專業集群建設的諸要素進行分析,提出推進區域統籌職業教育專業集群建設的策略。
(三)產教協同———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職業教育層次的提升
產教協同是職業教育與產業深度互動的一種教育模式,長期以來是研究領域中的熱點話題。在產教協同育人問題上,研究者有著共同的問題意識,提出在產教協同育人機制構建中,主動吸引外部支持和提升自身內涵建設,提升人才質量與特色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有效協同,創建多層次的職教集團加深入才培養鏈與產業鏈的深度協同,共同推動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從內部制定國家政策調控、鼓勵校企合作與從外部成立行業產教協同發展聯盟、設立專項發展資金是推動產教協同發展的基礎保障。在現實審視中,產教協同體現在面向《中國制造 2025》的職業教育與產業轉型改革發展戰略中,依據地區戰略發展需要進行升級置換與重組,以形成更具合理化、融合化和高度化的能滿足職業教育與產業長遠發展需要的替代與更新理念。例如,程宇,岳金鳳(2016)指出,在實現《中國制造 2025》宏偉戰略目標過程中,加強產教融合、產教對接、產教協同發展是適應經濟轉型與職業教育方向轉變的重要舉措。周靜等(2018)以云南產教協同發展中的現存問題為案例,結合當前產教協同助推產業發展現實,提出加強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與重點產業發展規劃的契合度,將職業教育發展納入重點產業發展整體規劃中,搭建產教協同發展聯動機制和交流平臺,加速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
綜上可知,產業經濟學視域下我國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研究首先以區域經濟整體發展、區域職業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和案例為出發點,從區域經濟發展基礎、產業發展特點設置和調整職業教育專業建設、專業結構,明確和聚焦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知識能力結構。其次,探討了產業群與專業群特色發展模式。專業群的設置體現了產業群效益的最大化,利用通用的共享資源和平臺,有效規避了資源重復開發,有效降低了實訓基地建設和日常管理的難度。最后,探討了新產業、新技術賦予教協同新的時代訴求和使命,呈現出從探討校企合作的依賴關系上升到解決校企合作共同意愿、共享價值和可持續發展機制問題的變化趨勢,并由此發現,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需要多方利益相關者長期、持續的共同參與。
三、社會學研究視域: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內部組織系統的互動與共生
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問題不僅是教育學與經濟學的問題,更是一個龐雜的社會學問題。社會學是從變動著的社會系統的整體出發,通過人們的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活動、組織、現象、發展規律的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因此,社會學有著龐大的研究范圍和研究領域,形成若干個社會學分支領域。社會學在教育學領域的應用,是將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系統,研究它與其他社會系統之間的關系和分析教育的社會過程,所涉及的研究過程和研究層面呈現出多樣性和綜合性的特點,且各系統之間存在一種潛在相互影響的功能。職業教育與產業作為社會系統中的兩個子系統,系統與系統之間呈現一種互動互應、互塑共生的狀態,各系統內專業結構、課程結構、技能人才培養結構、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等內部組織要素和子系統有序協同于一個社會系統中,形成共存和共生關系促進各組織共同發展和共同進化,滿足組織協同發展的內在邏輯和發展規律。例如,高樹仁,董新偉(2014)基于社會系統理論視角,從結構協同、功能協同與制度協同方面對二者協同內涵進行重新審視。他們指出,職業教育中布局結構、層次結構、學科結構、專業結構有序與產業系統中人才需求結構、技術結構、要素結構合理變換和適應形成協同統一的高級結構,而職業教育系統中人力資源價值、學術價值和技術價值與產業系統的市場價值達到利益的契合,并依賴政策媒介建立職業教育知識流與產業需求流相互融通的渠道。張磊,閆廣芬(2017)基于帕森斯 AGIL 社會系統分析范式構建了“雙 AGIL 子系統”分析范式,提出職業教育與智能制造子系統協同發展“四路徑”。一是“適應”路徑。由學科導向引向產業引導,進一步密切教育與產業的關系,在更新產業標準和知識基礎上,構建與生產實踐密切接近的教學場所。二是“目標達成”路徑。職業教育的智能制造人才培養規劃是人才產出結構與勞動力市場變遷結構的動態契合。三是“整合”路徑。構建產權構成、教學場地、人才結構和教學內容與勞動力市場需求協同發展的整合系統。四是“潛在模式維持”路徑。情景式教學、就業導向、創新創業教育等先進理念應貫穿于職業教育整個發展中。
社會學視域下相關主題研究集中在職業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組成要素的互動和內在規律的探索。從社會系統的組成邏輯到互動邏輯,由點到面從微觀層面、宏觀層面、現實層面對政府、企業、行業、職業院校多方優勢資源協同開展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進行研究。職業教育與產業組成要素的研究思路上升到適配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的高度;研究問題角度延伸到職業教育學歷和資格層次“立交橋”機制的構建中,以挖掘社會、產業及職業教育巨大潛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
四、系統科學研究視域: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規律的多元邏輯與跨界思辨
系統科學是研究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關系、演化和調控規律的科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交叉性學科。系統科學視域下我國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研究集合了多元邏輯混合思維、創新性邏輯思維研究,以職業教育與產業領域的各元素復雜系統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各組織系統結構、功能結構的研究,探索各復雜元素的演化規律和發展共性,以期為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問題研究提供系統科學的應用理論依據。例如,郭志立(2017)從哲學、可持續發展理論、人力資本理論、區域經濟理論的綜合性視角出發,旨在厘清二者協同發展的內在多元聯動邏輯。他指出,應在創新理念引領和實踐支撐機制體制協同理念下發展認可度較高的現代職業教育,并進一步強化稅收、財務、校企合作等相關政策的引導,發揮市場引導和政府推動作用完善現代職業教育治理結構、雙主體育人模式和打通學歷上升通道,最終以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結構,為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輸送與需求能力相契合的高端人才。另外,王忠昌(2017)從現職業教育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跨界屬性出發,運用四種邏輯方法闡述現代職業教育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關系。他提出,在認識論上深刻理解技能人才培養的目標,在辯證方法論上把握好現代職業教育與區域產業之間供給與需求的矛盾,在實踐方法論上重視人才培養,是為經濟產業服務的宗旨以及在哲學方法論上正確認識現代職業教育改革與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契合點。
系統科學視域下我國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問題的研究,呈現的是多樣化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既有跨學科思維視角的內部聯動邏輯分析,又有深厚理論基礎的邏輯方法論的思辨。在現代職業教育改革與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協同發展中,以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和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研究對象,以提升技能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協同發展為培養目標,提出發揮多元力量共同完善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措施,并闡發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性及策略。
五、研究述評及未來研究趨勢
(一)研究述評
我國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問題的研究集合了協同學、產業經濟學、社會學以及系統科學的多學科理論框架,雖然,各學科之間有獨立的學科內部運行機理特征和差異,但各學科之間不是孤立、對立和互相隔絕的,事實上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呈現出融合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從我國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問題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其研究內容豐富、涉及面廣,研究廣度涉及區域經濟發展、專業群和產業群建設、校企合作以及職業教育經濟功能最大化等方面。既有基于現實的調查研究,又有思辨研究、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的結合,有助于拓寬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研究的理論思維方式?;谝延醒芯课墨I,我國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問題的研究主要呈現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1.研究取向:重視多學科研究視域和研究思路的借鑒和融合
最近幾年,隨著《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等職業教育與產業相關政策力度的不斷加大,職業教育與產業對話活動形式更加豐富和開放多元,促進了學術界對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問題的關注和研究。多學科研究視域為我國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問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路線,不僅能夠更加科學、多維、深度地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問題研究框架的構建,而且還在某種程度上兼顧了職業教育學科特殊經濟功能的發揮,體現了職業教育與產業系統中各要素內在邏輯和發展規律的關聯和適應,更好地促進了組織間協同效應的交互運作。
2.研究選題:契合產業改革轉型現實,滿足經濟發展訴求
近幾年,從研究選題來看,隨著國家系列產業與職業教育相關改革政策的大力推進,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問題研究呈現出以職業教育改革和產業轉型發展中的現實問題為主的特點。例如,研究中等職業教育育人目標、高等職業教育育人定位與產業改革、經濟轉型的動態關聯態勢;職業教育與產業的對話,職業教育對產業升級的應對,以及面向《中國制造2025》職業教育的發展戰略。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研究是理論性和應用性兼具的產業現實發展問題,研究立足實際、緊跟時政熱點,為產業轉型發展服務是其長期研究的宗旨,并以培養滿足時代發展需求的高技能勞動者為目標。
3.研究方法:跨學科研究的成熟運用與拓展
跨學科研究不僅是一種自然延伸,而且是將不同的學科理論基礎維度置于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研究框架下的多維分析。從二者協同問題研究方法來看,經歷了從最初比較傳統的思辨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的運用,到跨學科研究的初步摸索,打破了教育學單一學科研究的壁壘。在研究過程中,體現更多的是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借鑒,以及研究方法上的互補。不同學科之間的理論滲透和交叉融合,為職業教育功能和職業教育本質的探討發揮了更大的功用。如今,隨著職業教育與現實改革發展的需要,現實性、實用性和實踐性越來越強,跨學科研究從最初的摸索也轉變到跨學科研究的成熟運用與改造,尤其是跨學科研究中采用的案例研究和田野調查對職業教育學科中注重宏觀研究和數據統計研究有一定的啟示價值。
(二)未來研究趨勢
目前,已有研究雖取得了一系列經驗及研究成果,但為進一步強化和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研究的理論突破和現實價值,未來在以下三個方面還需繼續加深研究。
1.加強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問題的基礎理論研究
在已有研究中,二者協同問題的研究雖以實踐問題和理論問題研究為主,但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卻缺少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理論根基,研究深度和廣度不足,缺乏有解釋力和包容力的分析框架,理論預設方面顯得比較薄弱。與缺乏理論共識(尤其是二者協同發展理論的共識)、缺乏理論實踐和理論指導不無深刻關系。直接表現為已發表的較高級別的期刊較少。究其原因,由于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具有長期性、周期性、潛在性和不穩定性的特點,職業教育的特殊屬性和本質決定了長期跟蹤研究結論的重要性,但在研究中并未看到關于長期實踐和跟蹤調研的研究,也就難以推演和形成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研究的規律性研究結論。
2.拓展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各要素之間的系統性研究
其一,在已有研究中,雖已取得系列研究成果,但現有研究成果僅立足于從職業教育或者產業發展的單一視角出發研究問題,缺乏就產業結構與職業教育結構協同發展的系統性研究,而系統性的實證研究更不多見。其二,已有研究基本側重定性分析。缺少從量化視角系統研究職業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協同發展各要素之間復雜性和動態性的研究,缺少各要素間是否呈現因果關系的研究,各要素相互影響程度的研究也不多見,這使得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難以在動態實踐活動中發揮作用。因此,強職業教育與產業各組織要素間協同發展的系統性研究,是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研究的一個趨勢。
3.構建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的方法論創新體系
近幾年,眾多研究者從職業教育內部研究方法出發,進行跨界思維研究方法的借鑒和運用,為拓展職業教育研究方法起到了促進和推動作用,為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提供了一種新視角。但在借鑒跨學科研究方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難以避免的問題。我們不可否定跨學科研究方法運用的重要性,但應理性選擇和運用跨學科方法。每一門學科都具有顯著的特點,學科之間具有明顯的同質性和異質性,因此應從職業教育學基本原理、結構、學科自身特點出發,切不可忽視學科特有屬性和基本邏輯起點??鐚W科方法使用過程中應具有對跨學科思維精準的把握和使用,突破跨學科原有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藩籬,把握好借鑒、融合、吸收、拓展與延續的尺度,形成實用于職業教育發展的方法論創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