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產賽教”融合:機理、問題與治理
◆[小資料] 全國職業技能大賽
篇1 職業教育“產賽教”融合: 機理、問題與治理
【作者】朱德全 楊易昆
【出處】《職教論壇》2020年第11期
職業技能大賽是促進職業院校學生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技能大賽的作用,強調要“制訂中國技能大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世界技能大賽獲獎選手的免試入學政策,探索長學制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技能大賽具有“增強職業院校與企業主建立合作關系的主動性、推動教學模式并促進教學方式改革的功效,是職業院校教學的“指揮棒”及產教結合的“鏈接器”。職業教育與經濟產業緊密相關,經濟產業發展、職業技能大賽及職業教育教學三者之間在需求、標準、過程及評價方面也具有互融性,“產賽教”的結合是提高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歷經多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并構建了 “校校有比賽、省省有競賽、國家有大賽”的技能競賽 體系之后,備受重視的職業技能大賽并未發揮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在成績及職業教育質量水平方面都相對落后。本文旨在通過對“產賽教”融合模式的機理及其存在問題進行探討,從而提出“產賽教”融合模式的優化路徑, 推動職業教育技能大賽充分發揮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改革目標提供新的思路。
一、“產賽教”融合的邏輯機理:一個結構性的分析框架
職業技能大賽是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的“試金石”,具有引導高職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課程體系與結構、師資隊伍建設轉變的多重功能;同時,職業技能大賽作為鏈接經濟產業與職業院校教學的重要機制,可通過以大賽倡導的理念再現企業生產、以賽項的選擇擴散新技術的應用、以賽場設計和比賽規則融入企業文化等方式直接影響職業教育教學。因而,職業技能大賽又被視為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指揮棒”。但是,經濟產業、職業技能大賽與職業教育教學三者的鏈接關系具有復雜性,明確三者之間融合的機理是解決三者之間存在問題并對其進行優化的關鍵。從“產業一競賽一教育”三系統的共同性結構來看,需求融合、標準融合、過程融合與評價融合是職業教育“產賽教”融合的關鍵機制。
(一)需求融合:產業鏈、競賽鏈、教育鏈“三鏈”融合
產業鏈、競賽鏈、教育鏈是三個不同的系統,三個系統之間各自的運行邏輯與發展需求雖然各不相同但卻又有一致之處。產業發展與經濟發展如影隨行,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產業鏈表現出以下三個特點:一是技術迭代更新加速;二是產業發展的形態、要素和過程日趨復雜;三是勞動力市場人才需求結構、規模、質量都發生了質變,具備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需求。職業教育的教育鏈以培養社會經濟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教育鏈既是職業技能大賽中競賽鏈中參賽選手的主要來源,也是滿足產業鏈人才需求的供給方。
需求融合是“產賽教”融合的前提,以人才需求為聯接點,行業企業、職業院校和技能大賽三大體系之間產生了內存一致性,三者具備了內存的互融性。首先,產業結構升級與技術更新迭代會引起人才需求的變化,企業深度參與技能大賽和學校辦學是職業院校迅速了解產業需求的重要途徑。只有以企業為主要表現的產業鏈與競賽鏈和教育鏈的融合,企業儲備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實現企業的高質量、高效率發展才具備可能性。其次,以職業院校為主體的教育鏈主要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多元主體協同育人的職教共同體去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鏈只有與產業鏈相融合,才能有的放矢地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所需人才。再次,以技能大賽為主要表現的競賽鏈則以人才需求為中介,貫穿于產業、行業企業、學校專業之間。一方面,競賽鏈以其競賽理念、規則、設計等方式直接影響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各個方面,職業院校以技能大賽為標桿對育人環節逐一進行完善與修訂,技能大賽已真正成為檢驗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尺; 另一方面,技能大賽賽項設置緊密聯系生產實際和產業熱點,反映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和企業需求,故而技能大賽已成為產業轉型的風向標。綜上,以人才供需為聯接與中介,在人才培養、人才需求、人才供給之間,產業鏈、教育鏈、競賽鏈“三鏈”在需求邏輯和動力邏輯上,達成了高度的一致性與互融性。
(二)標準融合:職業標準、競賽標準、教學標準“三維”融合
標準是所有系統的運行尺度。產業、競賽、教育三個系統中,也都具有各自的運行尺度,分別為職業標準、競賽標準、教學標準。職業技能標準是衡量從業人員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尺度,也是技能培訓、技能鑒定和企業用人的主要依據。職業教育教學標準是職業教育標準體系中關于人才培養的過程依據,包括專業標準、課程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實訓條件建設標準等。在國家層面,教育部已出臺了高職19個專業大類348個專業的教學標準,中職16個專業類73個專業的教學標準。職業競賽標準即職業技能大賽的標準,它源于企業生產實踐,重點考查參賽選手的職業素養、關鍵能力和工匠精神,是職業教學標準的引領,比職業教學標準的層次略高。在歷經12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后,職業教育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競賽標準體系,職業技能標準規范、測評規范、評分方案等均已較為完善,賽項的開發、選擇、生效以及對應的職業和相關工作角色都已十分明確。
標準融合是“產賽教”融合的基礎。在“三鏈”融合的前提下,以“產賽教”融合的價值目標為引領,“三標準”融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職業院??梢月殬I技能標準和職業競賽標準為依據制定職業教學標準,實現教學標準與職業技能標準和職業競賽標準的有效對接,從而在人才培養中實現滿足企業需求的目標; 二是職業院校的課程標準要以企業崗位標準、職業競賽技術標準為藍本,實現課程標準、企業崗位標準與職業競賽標準三者的對接, 從而將人才培養落到實處; 三是職業院校的實訓室標準要融合大賽訓練場地標準、企業生產環境標準,從而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 四是職業院校教師標準要融合企業技師標準、教學能力大賽標準,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提供優良的師資保障。
(三)過程融合:教學過程、賽訓過程、生產過程“三域”融合
從過程來看,產、賽、教不僅是三個系統,也是三個相對獨立但又具有內在聯系的過程。教學過程是三個過程的初始環節,教學過程主要是指師生在共同實現教學任務中的活動狀態變換及其時間流程。職業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教學任務以培養符合經濟產業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為導向,其活動狀態與時間流程是對產業過程的簡單模仿。賽訓過程是三個過程的中間環節,包括了從學生挑選到學生培訓、指導以及參與競賽的全過程,賽訓過程的展開主要依據產業生產過程。生產 是三個過程的最終環節,指從產品投入前一系列生產技術組織工作開始,直到把合格產品生產出來的全部過程,是教學過程與賽訓過程的成果檢驗,生產過程是發生在院校內實習實訓車間、生產型實訓基地與校外實習及企業工作之中。職業院校學生只有在院校內外生產過程中反復練習,才能熟練地掌握工作過程需要的技術或技能。
教學過程、賽訓過程和生產過程的內在聯系表明,職業教育教學應該是跨界的“三域”融合的教學,職業教育的教學過程、賽訓過程及生產過程相互嵌入、相互融通,只有“三域”過程融合的教學才能實現教學、培訓、生產一體化的目標?!叭颉边^程融合既是職業教育教學的必須, 也是“產賽教”融合模式的核心環節。從具體的實踐來看,做到“三域”過程融合,即要在教學內容開發、教學實施、教學環境建設及師資隊伍建設上下功夫。首先,在教學內容的開發上,要通過對職業工作任務進行教學再處理從而形成一個或多個與企業工作過程相一致的學習任務,通過嚴格按照企業工作過程再處理的學習任務來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與職業素養。其次, 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一方面,要指導學生完成上述學習任務,通過任務內化成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和職業素質。另一方面, 要將技能大賽作為專業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視賽的訓練過程為不可替代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賽訓過程中實現獲得高水平的技能 、獲取榮譽、增強職業成就感和榮譽感等多重目標。再次,在教學環境的建設上,按照“校內實訓職業化、校外實習教學化、教學管理企業化、學習過程工作化”的原則,構建教學和大賽一體的生產性實訓基地,以利于學生接受崗位實務訓練或仿真訓練。最后, 在師資隊伍建設上,通過校企互聘,實現企業技師、學校講師、大賽導師三師融合。從以上四個方面出發,便可實現教學過程、競賽過程、生產過程等“三域”的有機融合,實現以生產過程和競賽過程引領教學過程改革,達到生產、培訓和教學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目標。
(四)評價融合:職業證書、學歷證書、競賽證書“三證”融合
評價是依據一定標準,對客體信息進行反饋的活動。評價會對人的行為與選擇產生直接影響,在職業教育領域,評價可發生在產業、競賽和教學“三過程”的任何一個階段。以職業資格證書、學歷證書及技能大賽證書為表現內容的“三證”評價融合是在“三鏈”需求融合、“三維”標準融合、“三域”過程融合中的再一次融合。其中,職業資格證書是學生、社會成員職業技能水平的憑證,是達到國家制定的職業技能標準或任職資格條件的證明。學歷證書反映學生學習的經歷,是學生文化和專業知識水平的證明。技能大賽證書是對選手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務的過程中綜合能力的評價,體現參賽選手在群體中的相對位置。
“三證”評價融合是“產賽教”融合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需求融合、標準融合及過程融合的反饋調節機制。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是“三證”評價融合的政策依據?!?span lang="EN-US">1+X”證書制度作為鏈接產業、競賽和教學的重要評價制度,為“產賽教”三證融合構建了良好平臺。從院校的邏輯來說,首先,職業院??梢罁衣殬I標準和教學標準, 參與有關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開發,將證書和技能大賽賽項內容有機融入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從而做到人才培養標準與評價的有效對接。其次,職業院??砂凑章殬I技能等級證書要求和相關專業建設標準,改善實訓條件,面向學生和社會成員開展職業技能證書培訓評價工作, 從而做到過程與評價的有效對接。再次,職業院??沙浞譂M足社會、市場和學生通過獲取技能證書提高技術技能的需要,對新開發的、社會急需的或需要特別強化的技術技能及專業課程未涵蓋的內容開展專門培訓, 從而做到需求與評價的有效融合。以上行動,一方面可使職業教育主動融合到競賽評價和產業評價的同時,使產業評價、競賽評價可以更加有效地影響和引領職業教育的評價;另一方面隨著“1+X”證書制度的不斷完善,在以“三證”評價融合為行動的過程中,“產業一競賽一教育”的融合不斷深化,技能證書、競賽證書、課程學分、期末考試等不同評價之間的“等值融通”踐行有效,將對變革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滿足產業行業對高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產生重大的現實意義。
(五)“產賽教”融合:從局部聯結到整體變革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
綜上, 在“三鏈”需求融合、“三維”標準融合、“三域”過程融合及“三證”評價融合的踐行過程中, 產業、競賽及教育之間實現了需求、標準、過程和評價的局部聯結,從而使得“產賽教”融合不僅成為職業教育的一種理念創新,同時也成為一些區域的開拓性實踐。
要素是構成整體的基本單元,產業、競賽及教育之間在需求-標準-過程和評價等方面的局部聯結終將促成職業教育在人才質量標準、資源整合、場域融通、人才共享等方面的耦合,從而實現職業教育的整體變革。從要素來看,“產賽教”融合模式下的職業教育整體變革可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職業標準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職業技能大賽標準與人才培養標準、課程標準等的融合將促成人才質量標準的融合。二是將以“賽”為表征的競賽過程(原則、標準、工具、資源、方法和評價)轉化為學習過程。三是將以崗位群為表征的典型工作任務(標準、過程、方法、資源等)及技能大賽(標準、過程、方法、資源等)轉化為學習過程中的教學資源,如活頁式工作手冊(教材)、模塊化教學課程(在線開放課程)等,從而實現教學資源的融合。四是可實現教師、“教練”“技師”等“三師”的融合。五是實現實習實訓車間、競賽場景、教室等教學空間的融合。因此,在整體上,“產賽教”融合可成為一種全新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產賽教”模式促進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使職業教育在校企合作及工學結合的過程中實現“多主體”育人,使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及人才供給與經濟產業的人才需求高度匹配,這是職業教育“產賽教”融合模式存在的價值邏輯。
二、“產賽教”融合的現實問題:現代化治理的實踐反思
職業教育“產賽教”融合雖然有供需、目標、過程和評價融合的邏輯機理,但三大體系畢竟存在著不同的運行機制、發展策略、行動準則、改革方式以及主體構成等差別。事實上,囿于治理邏輯、制度慣性和利益分配等原因,職業教育“產賽教”融合面臨著企業參與不夠、院校教學落后、競賽機制失靈等問題。
(一) 多中心治理與條塊分割:企業參與競賽、教學的問題分析
“企業積極支持大賽,大賽人才回報企業”是職業教育“產賽教”融合最理想的模式之一。但是,由于產業(企業)、競賽和教育之間的治理邏輯和管理機制不同,產業所遵循的市場邏輯、競賽所遵循的獎牌邏輯和教育所遵循的育人邏輯在自由博弈的格局中形成了多中心治理的格局,產業所依據的市場管理、競賽所依據的行政管理及教育所依據的教育管理之間條塊分割較為明顯, 故而“產賽教”三者在融合過程中問題頻發。其中,表現最甚的是在競賽與教學的參與上“校熱企冷”。
具體而言,一是在“產賽教”融合的過程中存在著企業參與主動性不強及參與數量不夠的問題。2018年的全國技能大賽參賽選手近16000人, 指導教師從1000余人增長至11000余人,主辦單位由最初的11家增加到了35家。但是,合作企業卻只有100余家,相對于師生參與情況,企業的參與顯然不夠。二是在“產賽教”融合的過程中存在著企業的技術、規范、過程難以完全融入競賽的問題。技能大賽的項目設置中,現代服務性產業賽項比重穩步提升,近年來占比穩定在一半左右; 智能制造、新技術產業賽項占比也較高,約為四成左右。但是, 由于技能大賽側重于考核選手基本職業技能的特性與技術迭代升級速度加快之間的固有鴻溝,競賽項目考核的技術與市場需求之間脫節現象依然明顯,尤其是最新的技術、規范 、過程等在競賽中的融入顯得較為乏力。三是在“產賽教”融合的過程中存在著企業參與教學改革的深度與廣度不夠的問題。校企合作的內容集中在課程開發(67.1%)、頂崗實習(80.6%)、招工用工(90.5% ),較少有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同審議學校的辦學方向(12.5%)、發展規模(15.3%)、專業建設(23.5%)、師資隊伍建設(35.5%)等重大決策和問題。
(二)評價指揮棒與候鳥效應:職業教育追逐產業、競賽的問題
作為“試金石”與“指揮棒”,職業技能大賽在促進職業院校教學質量提升的同時也會對其產生不良影響。在評價指揮棒效應的影響下,職業教育“產賽教”融合往往演化成了教育追隨評價的“候鳥式信任”,存在著忽略職業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盲目追隨競賽需求和產業需求進行改革的情況。事實上,職業技能大賽具有高競爭性,實訓設備、師資隊伍、知識和技能、訓練內容和方法、心理素質和體能都將對職業教育技能大賽成績產生重要影響。但是,職業院校在競賽指揮棒的影響下,忽視了競賽與教學之間的差異,職業教育教學在競賽訓練中出現了過分重視比賽用時而忽視成果質量、過于重視技能及心理和體能訓練而忽視選手的分工協作等問題。同時,職業教育教學中由于過于重視職業技能大賽,還存在著重形式輕內容、連續內容缺失梯度、實施報告定位不準、“方案”“標準”不夠規范、參賽資料關聯性弱、教學設計模式化、模擬教學表演化、答辯環節應試化等問題, 從而導致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出現偏差。另外,以產業需要定格教育需求、以產業標準定義教育標準、以產業過程規范教育過程、以產業評價引領教育評價是當前職業教育“產賽教”融合另一個重大困境,由于教育系統盲目地追隨產業系統和競賽系統,失去了對技術、工藝發展趨勢的預測,在教學上處于“立足當下、忽視未來”,最終導致人才培養落后于產業與競賽需求的尷尬局面。
(三)金字塔原理與獎牌主義:技能大賽機制與產教融合的問題
我國的職業技能大賽在歷經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建立了覆蓋全面、層次多樣、規范明晰的制度體系,實現了從最初實行賽項分治、到2012年首次統一制定了 7項制度至如今的21項制度的大幅度變化?!度珖殬I院校技能大賽三年規劃(2013-2015年)》和《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實施規劃(2017-2020年)》進一步完善了大賽制度體系的頂層設計。但是,由于我國職業技能大賽盛行“獎牌主義”導向與相應的宣傳致使在參賽選手的選拔上常采用“金字塔式篩選”方式,此種篩選方式最常見的弊端便是在校學生的參與率較低。在具體的選拔中,參賽選手要經歷"職業院校初選一省市預賽一全國大賽”的多層選拔與逐級競賽, 能參加省市級預賽的就已經是職業院校學生中的的佼佼者,而能參加全國大賽的就更是鳳毛麟角。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參加各級比賽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只占在校生總數的20%左右。學生參與率低的問題也可從2012-2019年的全國職業技能競賽名額分配與報名情況表中窺見一斑(見圖1,略)。
精英主義的參賽體制不利于大規模培養高水平人才,獎牌主義的競賽體制更影響了職業技能大賽的教育價值。在獎牌錦標賽制度的影響下,職業院校準備職業技能大賽均采取了"舉校體制”, 但是"舉校體制”的資源僅僅服務于少數選手的獎牌,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參與職業技能競賽意義不大。數據統計表明,有41.24%的學生認為參與大賽的意義是在大賽中獲得獎項, 但是有20.84%的學生對大賽沒有任何了解,有52.12%的學生認為參加大賽會促進學習。所以,"以賽促教”的機制在獎牌至上的不良導向中走向了"制度失靈”的困境。
三、“產賽教”融合的優化措施:供給側改革的路徑選擇
"產賽教”融合是符合職業教育辦學規律的改革試驗,但是,在實踐中卻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因此,促進三方需求互補、優勢互補,推進職業教育"產賽教”融合的現代化治理是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向。
(一)專業跨界:融合產業邏輯、大賽邏輯與教學邏輯,建設專業群組
專業群是職業院校的核心樞紐和辦學實體,因而,專業建設是"產賽教”融合的落腳點。首先,整合產業邏輯、大賽邏輯與教學邏輯,組建由職業院校牽頭,職教專家+教師+企業技師+大賽專家+行政人員等組成的"專業建設工作委員會”,從"產賽教”融合的角度,開展專業建設、技能大賽頂層設計。其次,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是堅持需求導向,面向區域支柱產業、重點產業和特色產業,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需要設置新專業,淘汰同質化嚴重、培養質量較差的專業。二是科學組建專業群,以專業群為單位優化專業結構,在保持主體穩定性的同時,更好地適應新技術引發的快速職業迭代,使專業關停并轉有空間、新專業派生有基礎,專業結構的生命周期更長。三是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賦予和保障學生進校后再次選擇專業的權力,倒逼職業類院校內部專業之間被動進行競爭性調整。最后,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的定位上,要厚植職業素養,注重德技并修。 —是人才規格要能有效反映真實的職業崗位(群)要求, 將知識、能力、素養融為一體,適應企業的實際需求,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二是要將職業技能大賽包含的"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信念和態度。
(二)課程重構:整合企業資源、競賽資源與教學資源,優化課程體系
為了促進“產賽教”深度融合,在課程開發上, 以“廣延課程”為基礎, 整合企業資源、競賽資源與教學資源,建構“寬與活”的課程體系,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單項課程結構和項目主題式的單元課程體系。一是構建技術資源共享機制。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和大賽組織在共享技術研發資源理念下,可以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或企業研發中心,共同致力于應用技術研發與產品轉化,服務行業關鍵技術。二是構建課程與培訓資源共享機制,包括題庫、教材庫、課件庫、大賽案例庫、在線開放課程等。由職業院校教師、企業技術專家和管理人員、大賽專家等共同開發;實現課程標準與職業能力標準的對接,課程標準的制定要依據職業資格標準和相應技能大賽標準,并遵循個體認知和能力發展規律。三是構建實驗實訓與產研資源共享機制。打造實訓基地校企共享平臺,統籌協調校企閑置的實踐教學資源,將職業院校的實訓基地建設與企業的產品研發中心建設結合起來,將技能大賽訓練場建設和職業院校的實訓場建設結合起來。四是構建文化資源共享機制。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大賽文化、企業文化三者屬性相同,都能實現精神理念與行為實踐的相互作用、協調統一,三者共享更有利于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通過常規課程與拓展課程及其資源的整合,建構資源豐富、結構多元的課程體系,實現“產業一競賽一教學”的深度融合。
(三)教學創生:落實課程思政、三教改革與三全育人,提高教學效能
教學是落實專業建設理念、實施課程思政的根本環節。新時代,職業教育“產賽教”深度融合需要創生教學過程,落實課程思政、三教改革與三全育人,提高教學效能。具體來說,一是加強“課程思政”,在教學過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文化素養、職業精神,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銜接、職業技能培養與職業精神養成融通,培養德智體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二是貫徹教學標準體系?!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發揮標準在職業教育質量提升中的基礎性作用”。因此,職業教育“產賽教”深度融合需要不斷修訂和完善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實訓條件建設標準以及人才培養方案參考格式等,推動教學標準與產業標準和競賽標準的融合。三是倡導使用內容形式與時俱進的新型教材。教材是人才培養的物質載體,職業院校要嚴格執行教材管理辦法,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材,引入典型生產案例,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建設“立體化”教材。四是創新靈活多元的有效教學方法。職業教育的教學具有情境性、復雜性特點,在促進職業教育“產賽教”深度融合的教學中,職業院校要探索“行動導向”、項目式、情景式教學等新教法,大膽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
(四)師資共享:混編企業技師、大賽導師與學校教師,重組智力資源
企業技師、大賽導師、學校講師在各自的專業領域都有著豐富的業務知識和操作技能,具有示范和引領作用。因此,促進職業教育“產賽教”融合需要混編企業技師、大賽導師與學校教師,重組智力資源。一是在頂層設計上,要充分發揮政策驅動力。全面落實國有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的用人自主權,建立企業、學校靈活的用人制度。建立各級各類統一、開放的人才市場體系和人才共享數據庫,人才標準和評價指標等,調整校企關系,推動人才共享政策貫徹落實。二是要充分發揮學校拉動力、企業推動力和大賽支撐力,鞏固人才共享各方的利益基礎,形成共同的發展愿景。人才共享各方要制定流通人員管理制度,明確工作職責、選拔標準、薪酬待遇和崗位評價等。建立服務企業制度,引導專業教師結合企業需要開展服務,大賽主辦方要廣泛邀請行業、學校人員參與賽項設置、標準制訂、成果推廣等。三是從實踐操作層面,為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有效配置,企業可以將員工培訓、產品研發等工作轉移給學?;蛐F蠊餐瓿?。學校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按照一定的比例設置崗位,聘用企業技師擔任兼職教師,并享受相關待遇;鼓勵更多的教師參與技能大賽,培養教師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研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安排大賽經驗豐富的教師參與教學改革。
(五)管理變革: 用好評價體系、賽事體系與信息技術,引領院校治理
評價與管理是促進職業教育“產賽教”融合的重要機制。因此,用好評價體系、賽事體系與信息技術,引領院校治理是深化“產賽教”融合的重要改革路徑。具體來說:一是大力推行1+X證書制度,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證書)制度試點,推進“1”和“X”的有機銜接,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等有關內容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二是完善三級競賽制度, 加大校賽普及力度,經常性地開展校內教學“比武”,有效發揮“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建”的作用, 形成比學趕幫的濃厚氛圍;各地教學行政部門(或教研組織機構)要把組織中職學校的市級比賽和職業院校的省級比賽納入年度工作計劃;充分發揮國賽引擎作用,進一步完善比賽和要求,調整名額分配、細化材料規范,嚴格審核要求、優化流程安排。三是深化競賽、教學的治理改革。在教學常態中,合理開展教學比賽, 融合比賽與教學“兩張皮 ”;在貫徹標準中追求特殊創新,研制具體實施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等,切合實際的特色、基于標準的創新。充分運用先進技術,用先進觀念和先進技術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
篇2 [小資料] 全國職業技能大賽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技能大賽是經國務院批準、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主辦的職業技能賽事。大賽是為充分發揮職業技能競賽在促進技能人才培養、推動職業技能培訓和弘揚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風氣,更好服務就業創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經國務院批準,從2020年起,我國每兩年將舉辦一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技能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