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zhbjj"></p>

<noframes id="zhbjj"><form id="zhbjj"><th id="zhbjj"></th></form>

<address id="zhbjj"></address>

<noframes id="zhbjj"><dfn id="zhbjj"><listing id="zhbjj"></listing></dfn>
      <noframes id="zhbjj"><address id="zhbjj"></address>

      <form id="zhbjj"><th id="zhbjj"><progress id="zhbjj"></progress></th></form>
        <address id="zhbjj"><nobr id="zhbjj"><meter id="zhbjj"></meter></nobr></address>

        <form id="zhbjj"></form>
        高職研究
        Higher Vocational Research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高職研究 >> 正文

        《職業教育信息匯編》2020年第07,總第143輯

        日期:2020年07月01日   作者:    來源:       編輯:       瀏覽:

        《職業教育信息匯編》2020年第07,總第143

        ◆招百萬背景下高職院?!靶聦W生群體”人才培養路徑探索

        ◆招100萬:重點人群進入高職教育所面臨的現實矛盾與變革路徑

        篇1招百萬背景下高職院?!靶聦W生群體”人才培養路徑探索

        【作者】呂延崗,羅鼎,霍平麗

        【出處】《教育與職業》2020年第10期

        2019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高職院校擴招100萬人的具體目標。2019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擴招工作的原則和主要任務,提出要“針對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新型職業農民等群體”(以下簡稱“新學生群體”)單列計劃進行招生。根據教育部最新公布的2018年教育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共有高職(??疲┰盒?418所,招生數量368.8萬人,據此計算平均每所高職院校招生計劃需增加705人,平均招生數量比例增加27.1%。擴招百萬是國家在新形勢下賦予職業教育的新使命和新任務,教育部和各?。ㄗ灾螀^、直轄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先后出臺專項工作方案予以推進。由于本次擴招方案中明確提出了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等“新學生群體”對象,使得擴招后高職教育生源結構產生了較大變化,主要表現在“新學生群體”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與以往生源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作為承擔擴招任務和培養主體的高職院校,如何在教學資源沒有明顯增加或顯著提升的情況下,實現高質量擴招百萬和做好“新學生群體”的培養工作,實現職業教育從數量到質量的跨越發展,是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一、抓好招生“入口關”,落實擴招百萬任務

        在擴招百萬的現實背景下,高職院?,F有的辦學資源、招生方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在爭取政府在政策和人、財、物方面保障支持的同時,高職院校要主動改革招生考試方式,做好擴招任務的“入口關”,實現人才培養數質并升。

        1. 爭取政府支持,擴展辦學資源。新世紀以來,高職院校經歷了國家、省級層面的示范校、骨干校和優質校(重點校)等學校層面的項目建設,現在又啟動了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院校在辦學空間、辦學經費、師資條件和實訓條件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2018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38%的地市屬院校未達到財政部、教育部要求各地公辦高職院?!澳晟斦芸钏讲坏陀?2000元”的標準,行業(企業)屬院校未達標比例更是達到67%。在此情況下,要更好地完成擴招任務,就必須爭取政府在政策和人力、財力、物力方面的保障力度。

        第一,高職院校要以師生比不低于1︰18為錨點,積極爭取地方教育、人事行政主管部門支持,盡快擴大教師隊伍規模,盡量鼓勵引進同城同類院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兼職交流和教學,加強規范管理,確保外聘教師的教學質量穩中有升;出臺激勵政策,鼓勵教師超額完成教學任務,擴大教師評聘自主權,在職稱數量管理上充分考慮擴招后生源規模,在職稱聘用方式上更加突出院校主體作用,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

        第二,高職院校要爭取主辦單位落實國家規定的年生均財政撥款不低于12000元標準并逐步提高標準,落實“新學生群體”尤其是退役軍人群體的學費減免和補償政策。第三,高職院校要爭取地方政府在辦學場地建設方面的財政和政策支持,通過原地擴建、異地遷建等工程,有效增加教學場地面積;加快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辦學試點工作推進,引導企業投入辦學場地和設備,擴展辦學資源。

        2. 立足生源實際,科學招生錄取。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和招生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相繼形成了普通招生、對口招生、單獨招生等多元化招生模式,東南沿海和江浙地區試點了注冊入學的新模式,基本滿足了招錄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和中職學校學生的工作需求,也探索了現代學徒制等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對招生工作的新要求。而面對“新學生群體”的生源結構的突變,現有的招生工作部署和招生模式將必然出現不適應、不合理的情況,所以必須落實招生指標、加強宣傳引導、加快招生考試改革,有效提升招生工作質量。高職院校要整體考慮學校在師資力量、教學場地、教學資源等方面的承載能力和區域“新學生群體”生源數量情況,科學合理地申請和落實招生計劃,避免擴招對院校教學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的沖擊和影響,確保穩定辦學;根據生源對象的知識基礎和就業意向,選擇專業建設基礎好、區域發展急需、就業前景良好的專業(群)作為擴招專業,將技術領域相近的相關專業按照產業鏈或職業崗位需要凝聚在一起,形成教育資源集約化利用、優勢互為補充的專業集群;主動走訪和聯系地方工會、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工信部門、農業農村部門和行業協會、重點企業等單位,并下沉到社區、鄉鎮、企業等基層區域進行定向宣傳,進一步拓寬招生渠道和擴招工作的影響面;針對“新學生群體”生源,完善招生錄取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根據其教育經歷和工作經驗進行分類別、分模塊、分形式的招生評價手段,將“專業基礎+專業實踐”“工作經歷+工作能力”等多模塊組合納入考試范圍,形成可選擇、可量化可執行的招生錄取方案。

        二、做好培養“過程關”,確保學生培養質量

        在擴招百萬后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階段,面對“知識異構化”的學生群體,需要從課程設置、培養模式、教學改革和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相應的改革和創新,以滿足生源的多樣化需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1. “量體裁衣”,系統設計課程體系。為加強和規范高職院校的教學工作,截止到2019年9月,教育部先后制定了19個大類的347項專業教學標準和136項專業頂崗實習標準,對于專業的課程體系框架和內容給出了具體的建議和參考。因此,在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時要對標職業教育的國家教學標準,做好公共基礎與專業(技能)課程間的相互融通和配合。

        第一,重視公共基礎課程體系。在教育部出臺的人才培養方案制(修)定的指導意見和專業教學標準中均對公共基礎課的課程、性質、學時給出了規范和要求。對于“新學生群體”而言,由于其學習生涯中存在“斷裂帶”,因此對公共基礎課程更需要高度重視。首先,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要求學生遵守國家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認同中國傳統文化和黨史國史,理解國家開展高職擴招對提高勞動人口素質和保民生、保就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其次,加強新生入學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導,搭建“學?!担ㄔ海嗉墶奚帷倍嗉壭睦斫】到逃头雷o網絡,實現學生順利完成從“社會人”到“學校生”的身份和角色轉變;積極與學生交流和分析其職業生涯中發現和存在的相關問題,有針對性地做好職業發展規劃和就業指導,使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增強社會適應性。最后,對于大學體育課程,原學生群體的入學年齡段較為集中,而“新學生群體”的年齡分布則較為分散,需要對大學體育的授課內容進行調整和優化,多開設與“新學生群體”年齡相符的體育項目和內容;對于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能等課程,退役軍人按照相關文件規定予以免修。

        第二,強化專業(技能)課程體系。在教育部的相關專業教學標準中,將專業課程體系分為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擴展課等類型。對于“新學生群體”而言,其知識和能力基礎存在很大差異性,可以采用“補基礎、強核心、活拓展、重實踐”的方式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將專業(技能)課程模塊根據生源對象的特點進行強化或置換,彌補其原有知識和能力的不足。以吸收大量農民工的建筑行業為例,其技術工種包括砌磚工、鋼筋工、管道工等。對于從事多年綁扎鋼筋工作的農民工生源來說,其對鋼筋進行除銹、調直、切斷、連接、安裝等操作的熟練程度甚至超過高職院校教師,所以在構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時,首先,彌補學生在原工作中關于建筑材料、建筑識圖、建筑力學、建筑CAD等基礎知識的不足;其次,強化專業核心課程的建筑構造、建筑結構、建筑施工技術、建筑施工測量、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等內容的學習;再次,靈活開設BIM建模、BIM技術應用、建筑工程預算軟件、建筑工程項目管理與招投標、建筑施工組織與安全管理等相關拓展課程,為順利獲得“1+X”證書中的建筑信息模型(BIM)證書奠定基礎;最后,將行業企業崗位仿真項目或真實項目引入課程實訓體系,突出實踐能力培養,增加學生職業崗位的適應性和綜合競爭能力。

        2. “因地制宜”,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的方法、手段、途徑和載體。與從高中、中職體系進入高職院校不同,“新學生群體”更多的是從“社會”“企業”等渠道進入學校學習,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實施分類教學成為必經之路。

        第一,推進“分層次、多方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立足“新學生群體”的職業經歷、專業基礎和就業需求,將學習能力、學習程度和學習特長等不同層次的學生劃分開,在學習過程中允許重新選擇和確定專業方向和技術方向,從而實現學生培養的層次化與個性化。在第一學年,構建專業類別互通的課程體系;在第二學年和第三學年,設置打破專業界限的“多方向、模塊化”跨專業校內綜合實訓課程,學生可依據自己的預期工作崗位自主選擇學習方向。專業群各專業共同開設校內外實踐模塊課程,推行專業間課程融合互選,學生自助式選課,教師模塊化教學,學生可根據個人意向自由選擇學習課程模塊,由企業導師與校內專任教師共同指導完成教學。

        第二,推進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招生”與“就業”的無縫銜接。為著力構建現代學徒制培養體系,教育部先后分三個批次遴選和確定了500余個單位,包括行業、企業和學校等多方力量參與學徒制試點工作,并于2019年發文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工作;人社部、財政部在2018年下發的《關于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意見》中提出: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并給予學徒每人每年4000元的補貼標準。無論是教育部主導的現代學徒制還是人社部主導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其最終目的都是提高勞動者人口素質,實現高質量就業。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國家出臺的政策紅利,在“新學生群體”中全面推進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利用三方協議,將學徒、學校和企業的各自權益加以規范和保障。對于學徒來說,可以解決無法長時間離崗與學校要求2~3年集中學習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在獲得學校學歷文憑的同時實現精準就業;對于學校來說,吸收“新學生群體”進入學校學習,通過學校的專業培養和企業的崗位鍛煉,共同組織和實施培養過程,提高學生的市場就業競爭力;對于企業來說,在不影響企業運營生產的情況下,將員工送入學校提升學歷和專業技術水平,或者設立學徒培訓崗位和在員工崗位增設培訓屬性,將企業員工的人力培育機制與學校學生的人才培養模式有機結合起來,為企業發展帶來不竭的人才效益。

        3. “信息融合”,深化教師教材教學改革。為推進職業教育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教育部自2010年開始啟動國家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截止到2019年9月,在高職高專領域建設了127個專業教學資源庫,并先后立項建設了759門精品資源共享課、133門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項目,這些項目為高職院校開展教育教學信息化建設提供了便利條件和堅實基礎,將信息融合作為推動“互聯網+職業教育”改革的引擎和助力,變沉淀的知識資源為活動的課堂教學。

        第一,由教育部主辦的教師教學能力比賽作為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比賽、交流和學習的重要平臺,雖然其名稱由信息化教學大賽變為教學能力比賽,其內涵也在不斷變化和延伸,但信息化教學在其中的重要地位一直沒變。這就要求在教學改革中高職院校教師是首先需要進行“革命”的對象,改變單向從“教師端”到“學生端”的知識傳授方式,構建以學生為教學網絡“中心端”的方式,其知識的獲取端可以為教師、同學、網絡和社會等多個知識源。對于“新學生群體”來說,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已基本實現普及化,完全可以通過網絡接收和執行教師傳遞過來的知識和教學要求。這就要求教師能夠熟練地將優質教育教學資料轉換為類型多樣的綠色信息資源并進行開放共享,學生可以通過移動終端實現隨時隨地交互學習;可以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大數據功能記錄學習者的學習軌跡(如學習時長、學習進度、活動參與、資源查看等),實現教學過程的可測度和可量化。

        第二,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中提出“建好用好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傮w來說,使用教育部部本專項資金立項建設的教學資源庫,其主持和建設單位大都是國家或者省級示范校、骨干?;蛘邇炠|校,其課程和資源的建設質量都是可以得到保證的?,F已基本形成“以專業課程為中心、社會(培訓)課程為拓展”的課程體系,包括微課中心、素材中心、資源中心等內容,支持在線作業和考試,其用戶群體面向教師用戶、學生用戶、社會用戶和企業用戶。在對“新學生群體”線上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尤其是基礎課程或者理論性較強的課程)與國家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的課程或者國家精品共享課程、在線開放課程進行對應與匹配,實現學生在指定平臺的學習成績直接認定或者通過參加學校的過程性考試約束認定,這樣可以讓學生自行規劃時間進行學習和考試,教師則通過平臺進行監控和管理,對于問題比較集中的知識重點、難點通過線下教學加以解決。

        4. “寬嚴并濟”,加強教學組織管理?!靶聦W生群體”由于其學業生涯存在中斷部分,與從高中、中職學校畢業直接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年齡差,并且心理、身體、知識、社會經驗與一直在學校接受學校教育的學生有比較大的差別,所以對部分學生群體進行單獨編班是比較可行的路徑。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建立由專業教師組成的校內“學業導師組”,選聘行業、企業技術專家作為學生“企業導師組”,實現“學業導師”與“企業導師”雙導師管理,深入細致地對學生因材施教。通過專業實訓、課程學習,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指導學生以技能大賽、社會服務、創業活動和其他課外實踐等項目為載體的活動,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第一,“寬”是指彈性學制安排和學習時間的寬松。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學制按照教育部的專業標準要求一般在3年,各校根據自己的實際管理規定,延長2年左右時間,在規定年限內,修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并通過考核,達到畢業要求,學校發給畢業證書。學分制則從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出發明確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設計相對彈性的、合理的指導性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以學分計算學生的學習量,以成績衡量學生的學習質量,以綜合考評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動態調整學習進度,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可以積極探索將學生在社會上的非正規學習(如培訓學習)、非正式學習(如工作經驗)得到的學習成果按照規定進行認定和轉換。以專業教學計劃規定的學習年限為參考,實行彈性學制,在修業年限內學生修滿規定的學分,且符合畢業的其他條件,即可畢業。對于在規定的學制年限內,達不到規定學分要求的學生,可適當延長修業年限。因此,對于“新學生群體”的生源來說,學分制是更適宜的管理辦法。

        第二,“嚴”是指嚴格考試考核過程和學業預警管理。不斷探索考試考核方法,采取多種考核形式來驗證學生學習情況、知識掌握水平,契合課程特點,推行過程性考核。對于不同類別的課程,其成績采取由過程考核成績與綜合水平測試相結合的方式評定,并加大過程性成績和技能成績的權重。要建立學業預警機制,按照《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文件中對高職院校的相關要求“總學時數不低于2500”“16-18學時計為1個學分”,據此計算總學分應控制在140學分左右,每學期平均20學分左右。因此,可以對于每學期未能獲得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0學分以上者(含)或學生累積未取得學分超過20學分(含)以上者,由學生所在教學系(院)出具學業警示書面通知單;對于一學年內未能獲得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規定學分一半以上(含)者,或未取得學分累積超過40學分(含),給予退學試讀處理。通過學業預警和退學試讀等政策給學生建立“成績紅線”,以督促學生認真進行課程學習和考核,及時完成學業學習。

        三、抓好就業“質量關”,實現學生優質就業

        國家擴招百萬的目的是緩解就業壓力、解決社會高技術技能人才短缺的問題,因此擴招百萬的最終落腳點要體現在就業上,通過書證融通、企業參與、創新創業提升學生對職業的勝任力,最終實現學生優質就業、社會資源優化配置。

        1. 證融通,搭建就業高起點平臺?!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從2019年開始,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以下稱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痹诮逃柯殬I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發布的《關于首批1+X證書制度試點院校名單的公告》中確定了5個領域的“1+X證書制度試點”院校,包括建筑信息模型(BIM)試點院校320所、Web前端開發422所、物流管理355所、老年照護231所、汽車運用與維修465所與智能新能源汽車195所,這些院校的確定標志著“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正式實施,并拉開了序幕。

        《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指出:“加快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有序開展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積極引導新增生源參與1+X證書制度試點,鼓勵高校學生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拓展就業創業本領。對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等已積累的學習成果(含技術技能),探索通過水平測試等方式進行學歷教育學分認定?!备呗氃盒W鳛椤鞍偃f擴招任務”和“1+X證書制度”落實的具體承擔者,做好兩者的結合工作具有先天的便利,要把“1+X證書”獲取與“新學生群體”培養結合起來。一方面,高校要加強與政行企的融通合作,積極參與與“1+X證書”相關的職業標準、“證書”型課程、任職教師標準等文件的開發工作,做好“1+X證書制度”在院校落實的前導性工作。另一方面,面對“新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和差異性,采取不同的引導方式。例如,年齡偏高但生活經驗和閱歷較為豐富的“新學生群體”,可以獲取老年照護技能類證書;原來從事快遞及運輸行業的“新學生群體”可以獲取物流管理技能證書;原來從事汽車修理或者機械維修類工作的“新學生群體”可以獲取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術技能證書;原來從事建筑工程或裝修行業的“新學生群體”可以獲取建筑信息模型技能證書。這些證書的獲取可以讓學生在畢業時擁有學歷證書和多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在重新進入就業市場時具有一定的優勢。學校要結合“1+X證書”的標準重構和優化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深化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實現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融合,滿足學習者、行企、社會的需求,助力學習者優質就業、行企高效招工、社會資源最優分配。

        2. 助外力,引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引導企業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摒棄學歷至上觀念,減少人才高消費,廣泛參與到職業教育辦學活動中,是深化產教融合、集聚社會力量辦學的關鍵點,也是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確保新增生源高質量就業的突破口,更是企業成長、院校進步、學生受益、經濟發展的多贏舉措。高職院校要主動開放優勢專業,引入實力雄厚、員工培養經驗足、社會責任感強的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以進一步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畢業生的社會認可度。

        企業通過直接參與高職教育辦學或間接影響高職院校教學實踐等方式,將掌握高技能人才作為搶占高地的發展戰略。一方面,合作行業企業及時發布人才需求和招聘信息,并將勞動力市場信息及時準確地反饋給高職院校,從而增加當地的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企業通過參與高職教育辦學和高職人才培養,為自身發展聚集人力資源。企業從參與高職院校課程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著手,將自身人才需求貫穿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與高職院校聯合開展學徒制、訂單班、培優班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將既有的畢業前夕才啟動的單純的信息對接性就業服務,轉變為貫穿人才培養始終的崗位技能提升與定制化培養,實現培養過程與就業服務的統一,從根本上保障院校、企業、學生多方受益。

        3. 勵創新,加大創業的支持力度。由人社部勞動科學研究所與宜信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中國青年創業現狀報告》顯示:青年首次創業年齡平均為24.67歲,20~26歲創業活躍度最高,大專以上學歷占75%以上。相對于持續接受學校教育的高職學生而言,“新學生群體”年齡相對成熟并集中在該年齡段,對于創業所需要的社會經驗、人脈資源、資金支持也相對較多,也更能承擔相對大的創業風險。在“新學生群體”中,加強創新創業的培養力度,做好創新創業的服務管理,有可能實現學生的“創業式就業”,甚至帶動同學之間的團隊式創業。

        高職院校要制定和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管理制度,組建專兼結合的創新創業教學服務團隊,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構建多元化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聘請行業、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定期開展創新創業講座,多渠道普及創新創業知識,并宣傳創新創業政策。為有效激勵“新學生群體”積極參與到創新創業活動中,可以用知識產權和創新創業成果與人才培養方案的相關課程進行學分互換,引導創業條件成熟的學生利用學校的創業孵化園區開展創業實踐活動,按其專業特點、創業能力、具體個案安排教師團隊進行分類和專題指導。創業園區可以統一聘請法律人士、工商稅務人員、行業企業專家,為學生提供法律事務、財務知識、投資融資、企業會診等方面的指導和服務。

        本次高職專項擴招百萬是落實“政府工作報告”的實際舉措,更是踐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重要行動。在現有高職院校的辦學基礎上,以擴大招生規模和改革生源結構為載體,通過政策引導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推動,夯實院校辦學基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大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

        篇2100萬:重點人群進入高職教育所面臨的現實矛盾與變革路徑

        【作者】國卉男,秦一鳴,趙華

        【出處】《職教論壇》2019年第7期

        我國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各項事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深化。教育事業,尤其是高等教育領域,也正進一步加快改革和升級?!半p一流”戰略,促使高校進一步聚焦高端人才、科研人才的培養要求,然而無法接受高校高等教育又缺乏就業能力的社會群體則“被迫”進一步淪為人力資源的“洼地”。維護教育公平,確保相關群體依舊能夠通過教育提升自身潛能與素養,成為高職教育所必須肩負起的社會責任。2019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旗幟鮮明地提出“改革完善高職院??荚囌猩k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我國第一次將高等職業教育擴招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在2019年1月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2022年,建成覆蓋大部分行業領域、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并提出了未來的路徑計劃,“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帶動職業教育持續深化改革,強化內涵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毋庸置疑,高職教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各類高職院校應當積極響應政策號召,立足學校辦學實踐,汲取教育新理念,準確對接退役軍人、退役運動員、下崗職工、農民工(以下簡稱“重點人群”)的學習需求,破解發展難題,肩負歷史責任,服務社會轉型發展。

        一、重點人群當前的基本生存狀況與學習需求

        無論從政府工作層面,還是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層面,都對退役軍人、退役運動員、下崗職工和農民工及農村貧困人口等傳統職業教育未予以關注的重點人群進行了特別關注。對他們的基本生存狀況進行分析,尤其是對學習需求進行精準定位,成為高職教育面向擴招實現快速發展的工作起點。

        (一)退役軍人自主擇業、創業熱情高漲,亟需教育鼓勵

        退役軍人為我國國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其在結束國防服務后,面臨著重新就業、創業的選擇,為此,退役軍人事務部等軍地12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新時代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指出退役軍人是重要的人力資源,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促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對于更好實現退役軍人自身價值、助推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國防和軍隊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退役軍人對就業和生活也有著自己的需求,每年退出現役的自主就業退役士兵約45萬人,占退役士兵總數的90%以上。盡管政策方面對退役軍人的就業有一定的幫扶和優待,和其他幾類人群相比,退役軍人的生活狀況相對較好,但是退役軍人本身更傾向于自主擇業,在就業能力方面也有著切實的需求,因此高職在擴招時應格外考慮退役軍人的現實需要,幫助其更好地就業、創業,從而更好地促進退役軍人實現其自我價值,完成從軍人到普通居民的身份轉換。

        (二)退役運動員生存狀況堪憂,亟需教培扶持

        我國退役運動員的基本去向是自主擇業為主國家給予一定經濟補償,因此大多數運動員在退役之后都面臨著再就業的問題。近年來,有關退役運動員生存狀態差的新聞屢見不鮮,由于其職業的特殊性,運動員基本上是自幼接受專一運動技能的訓練,在生活技能、其他職業技能方面的培養相對較為缺乏,很多曾經在國際舞臺上為國家爭得榮譽的運動員,在退役之后無法適應社會生活,其艱難的生活狀況受到了社會的關注,年齡大、沒文化、就業難、傷病纏身、缺少社會關愛是目前我國部分體育項目退役運動員的生存現狀。

        2012年,國家體育總局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退役運動員就業安置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提出加強與教育部門合作,為運動員從事學校體育工作創造條件。但是和普通初中生、高中生相比,退役運動員一般文化基礎薄弱、年齡偏大,雖然運動員訓練體系和職業教育體系有相似之處,但是強競爭導向的競技體育訓練和就業能力培養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又有著本質的不同,對于退役運動員來說,也存在不小的挑戰,這就對高職教育提出了要求,需要對運動員已有技能及職業經歷進行認定,并量身打造適合退役運動員的教育培訓,讓退役運動員能夠通過職業教育,獲得再就業的能力,幫助其更好地適應退役后的生活。

        (三)農民工及農村貧困人口問題嚴峻,亟需“扶智”轉型

        整體來看,我國仍然有大量人口生活在廣大農村。2018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仍有5.6億農村人口,而隨著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員數量逐年遞減,2017年較2016年減少了552萬人,從2012年行業標準改革后,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在5年里減少了4829萬人,越來越多從事農業行業的人轉行。和其他各類人群相比,農民工及農村貧困人口有著更復雜的情況和需求,一方面這一類人群對行業轉型有著實際需要,越來越多人離開鄉村,不再從事農業工作,很多農村初中學生甚至輟學,十幾歲就離家外出打工,這類“農轉非”人群迫切需要獲得職業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仍然從事農業崗位的農民,在農業新技術學習上也需要獲得幫助,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除此以外,部分農村貧困人口極度匱乏就業、創業能力,也渴望通過職業教育獲得提升?;诖?,高職教育肩負著扶貧“扶智”和“扶志”的雙重任務。

        (四)下崗職工、失業人口數量巨大,亟需再就業幫助

        由于我國人口數量大,勞動力人口數量眾多,隨著整體社會經濟轉型發展,很多勞動者無法適應崗位需要從崗位上離開,并且由于職業技能的缺乏,無法快速找到新的工作,導致了人力資源的浪費,給社會也造成了壓力。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原有國有企業職工1.1億人,1998年國有企業職工人數則為5200萬人,而原為4000萬人的集體企業職工,更是銳減為1000多萬人,這減少的7000多萬原有國有和集體企業的職工,除一部分直接轉到非公有制企業外,大部分人都有一段或長或短的下崗或失業的經歷。

        除下崗職工外,失業人口的數量也不容小覷,2017年有972萬城鎮登記失業人口,從2009年至今,雖然失業率逐年遞減,體現了國家在解決失業、就業困難方面政策實施的效果,但從總體失業人數上來看,整體呈上升趨勢(見圖1,略),此外,仍有很多未登記失業、農村無業人口并未納入統計范疇,失業情況相對較為嚴峻,亟待通過職業教育幫扶提高其就業能力。從國家層面,需要通過高職教育提升人力資源質量,進而提高其效能;從個人層面,也需要通過高職教育切實提供再就業的幫助,從而改善其生活、經濟情況。

        二、重點人群進入高職教育亟需解決的現實矛盾

        截至2018年底,高職(??疲┰盒?418所,比上年增加30所;全國普通??圃谛I?133.70萬人,比上年增長2.60%,超過40%的高校學生就讀于高職高專類院校。頗具規模的高職院校,為順利實現擴招100萬人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傳統的高職院校以高中畢業生為主要對象,政策強調的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重點人群,受限于自己的年齡、職業生活、既有學習經驗,在既有招生準入、課程設置、教學實踐、資源配備、評價體系等辦學與教育模式下,接受高職教育則面臨一系現實矛盾。而這些問題的順利解決正是高職擴招政策實施,促進弱勢群體就業能力提高,保障社會公平的關鍵。

        (一)傳統招生標準與重點人群現實能力之間的矛盾

        傳統的高職教育以高考為基礎的考試招生模式與錄取標準首先以文化知識分數為參考依據,即規定錄取分數線,擇優錄取。但是在幾大類重點人群中如農民工和農村貧困人口、退役運動員等,很難通過高職院校按照傳統招生標準進行的文化考試,而他們自身原有的經驗、技能、特長并沒有納入現有的招生標準中,擴招人群擴大的同時,也帶來了學生的現實能力更具多樣化、差異化,在原有的招生標準下,他們很可能會因不能滿足既定標準而失去學習的機會。

        (二)課程規范性與重點人群內部差異性之間的矛盾

        我國高職教育的課程開發以及實施主體主要為教育界的專家、教師等,課程的實施根據學科性質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即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三段式結構進行。關于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課程目標等課程規范性方面的規定較為固定。然而高職教育所擴招的針對人群具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性,會導致與固定的課程規范產生一定的矛盾。

        重點人群作為成人學習群體,在學習能力上有著自身特點,成人大多扮演著多種社會角色,承擔著多種社會職能,并且成人個體在知識基礎、職業需求方面的差異決定了個體學習需求的異質化。若讓他們一起都按照相同的課程結構順序進行學習,則會造成教學困難、教學效率低下等問題。目前的課程體系內,雖然有和這幾類重點人群相關的課程內容,但由于課程尚未對接資格框架,對重點人群既有知識技能無法評定,因此很難分層匹配精準需求。

        (三)教學同質性與重點人群能力多元性的矛盾

        傳統的高職教育以課堂面授教學為主,然而擴招后的學生群體發生重大變化,針對其學習時間的非固定性,課程安排、教學手段也應與多元化的學生相適應。擴招所面向這幾類重點人群多是成人,傳統高職院校中,和普通高校相對同質的課堂教學模式、全日制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擴招人群的學習需求。

        緊隨擴招政策而來的是學生群體的擴大,學生來源的豐富勢必增加了學生背景、學習能力的多元,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當前的情境,且重點人群大多面臨著職業轉型、就業困難、生活壓力等多重問題,本身學習能力又相對較差,更需要在短時間內掌握一定的技術,并能夠迅速運用到就業崗位上,高職教育傳統的教學方法并不能很好地滿足新群體的學習需求。

        此外還存在傳統教學管理方面與學生自我意識多元性之間的矛盾,擴招對象除普通高中畢業生之外,其他社會人員都具有一定的社會經歷甚至管理經驗,擁有較強的個人意識,需要民主參與到教學管理之中。但傳統的教學管理以教師教導學生為主,學生處于被動服從和受管制壓抑的狀態,無法充分發揮學生個人能力以及個人意識參與到教學管理中,因而易產生教學管理層面的矛盾。

        (四)資源有限性與重點人群需求多樣性的矛盾

        擴招對象群體的數量快速增長會導致教學總體資源緊張、供不應求,加劇了資源有限性與學生需求多樣性之間的矛盾。在教學硬件資源上的供需矛盾主要表現在教學設施不足、教學設備老化、教學場所有限等方面。在近年的相關評估中,高職院校軟硬件不達標率接近一半,一些高職院校仍然掙扎在基本辦學條件的合格線上。在如此薄弱的現實背景下,面對新增類型學生的大量涌入,擴招必然會對高職教育的教學資源提出更高的要求,產生更大的壓力。

        在教學軟實力的供需矛盾則體現在高職教育現有的師資力量、課程體系等軟件資源與學生多樣化的需求不匹配方面。高職教育本身就存在基礎資源的壓力,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現有的師資力量、課程體系等應隨社會的發展需求而調整加強;也同時面臨著擴招群體結構的變化對現有的師資隊伍、教學能力、課程體系等的巨大挑戰,在雙重壓力下,面對多種需求,亟需高職教育軟件資源的革新。

        (五)單一的評價體系和學生多樣學習經歷的矛盾

        由于幾類重點人群的特殊性,不同群體之間在學習基礎、學習目標上各有不同,傳統單一的考試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與學生多元化學習經歷產生矛盾。

        在擴招所面向的幾類人群中,文化程度不盡相同,所參與過的學習、培訓經歷也各種各樣,他們需要進一步提升的專業技能亦不相似。如此多樣化的學習經歷和知識基礎,傳統的單一評價體系很難有效評價如此千差萬別的學生群體,無法靈活突出重點人群實踐學習經歷與學習需求,“一把尺”已不符合科學評價的要求。不僅如此,傳統評價體系與學生畢業后的學習經歷之間也存在矛盾,按照傳統評價體系,學生結束高職學習以后,如果繼續參加職業教育學習,兩次培訓學習中即使有重復的課程內容,仍需要再次學習,再次參與考核,由此導致學習資源浪費、學習效率低下。

        三、高職院校服務重點人群的宏觀變革路徑

        顯而易見,高職擴招面臨的核心問題,在于已有人才培養模式與四類重點學生人群等個性化發展結合不夠緊密。那么,破解之道便在于提升高職教育的“適需性”,即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切實以教育對象個性、終身發展為核心,改革辦學與培養模式,創新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考核機制等相關環節。

        (一)破解供需矛盾,對接資格框架,探索“模塊化設計”“進階式培養”

        擴招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招生,這方面可以借鑒開放大學的辦學經驗,改變原有招生模式,靈活評價學生已有知識、技能水平,降低高職教育入學門檻,甚至嘗試“零門檻”入學就讀,這樣便能夠在目標人群已有知識背景各不相同的情況下,短時間內快速提升高職教育的入學學員數量,實現擴招100萬人的預期目標,但是僅僅依靠門戶開放必然會加劇高職教育入學受教育對象在學習目標、既有學習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不均衡。以目前我國現有高職教育資源來看,仍然是以集體教學為主要方式,而集體教學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要求是以培養目標為導向對學生進行分類(專業),以學習經驗和學習能力對學生進行分層(班級),而不均衡帶來的教學目標、經驗及能力的差異,則給這一既有要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面對這一矛盾,為了更充分地分類、分層培養,在統一時間、地點的集中教學中,達成符合各教育對象預期教學效果,各高職院校應該積極對接重點人群的學習需求與學習特點,以創新應用能力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探索“模塊化設計”“進階式培養”。

        “模塊化設計”,是為打破培養“專業”“學科”的剛性約束,遴選和就業能力直接相關的核心知識、技能組織成“教學單元”,以同類需求的相互關系為依據,將若干“單元”組成“學習包”,供學習者選擇學習?!斑M階式培養”,強調的則是這些“學習包”按照不同的水平層次,相互銜接提升。其中,核心目標是打破以往培養體系中過度“系統化”“統一化”“呆板化”,拆解傳統培養體系,實現課程、教學和學生的微組織化,為高職教育對象提供自主學習選擇,進而提高其學習的接受能力和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這一個探索的核心在于不能脫離提升職業能力這一根本導向,也就是要緊緊立足于重點人群的職業需求,緊密高職教育與職業認證的有機聯系,全面貫徹教育教學的職業性,突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轉變理論知識和學歷教育的傳統傾向。為此,在擴招政策的基礎上,應當更加有力地落實“就業準入制”,梳理完善國家職業資格體系,圍繞“構建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實現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戰略目標,加速資格框架體系的建設探索,實現對勞動力市場的有效引導。 高職學校要主動對接資格框架,將設計的“模塊”與資格框架體系設計的資格水平一一對應起來(核心理念見圖2,略),保證學生能在已有技能的基礎上,根據實際需要選擇相應水平的模塊就學,從而實現職業能力的提升。

        此外,貫徹這一舉措需要以更為堅實的基礎性條件作為保障。如在師資建設方面,提高“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是其中重要的一個關鍵。要突出高職教育的職業性,實現進階型的職業能力培養,就必須保證高職學校教師對職業能力分層和銜接充分理解,然而,傳統高職學校學術型教師對職業技能的認知往往比較缺乏,對企業操作人員、基層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等分層需求缺少清晰定位,而企事業單位的實踐骨干往往又缺乏理論知識和教育教學能力。為此,高職學校應當考慮采取多重策略,將高職教師送到產業一線,把實踐骨干請到學校中來,建立一支既有理論又有經驗的復合型師資隊伍,提升師資隊伍的實踐經驗,突出教學的職業性。

        (二)創新方式方法,針對重點人群,構建應用型人才的高效教學模式

        “模塊化設計”“進階式培養 ”僅是盡量從宏觀設計上來適應受教育對象的個性化差異。然而,倘若每個模塊的教學實現,仍然采用“教師為中心、知識為主線”的傳統模式,仍然難以適應受教育人群內在差異性,勢必也無法幫助弱勢群體走出困境,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各層次應用型人才。因此,具體的教學設計,也應當圍繞“適需”,創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見圖3,略)。

        首先,應以實踐為導向,創新教學方法,做到精準匹配重點人群就業需求,加快學習到就業的轉化速度。要強調合作化、互動性、應用性教學,全方位多層次服務學生,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為重點人群的學習需求和學習反饋提供保障。提升教學的有效性,立足于這些特殊人群已有工作能力和特長,加強和企業、行業之間的協同,針對學生的特長搭建教學、學習平臺,轉變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在教師與學生中逐步形成平等的教學互動關系;轉變教學內容,從知識傳授轉向能力培養;轉變教學模式,從傳統第一課堂向第二課堂、企業課堂、社區課堂、網絡課堂和國際課堂全面延伸;轉變教學方法,改變“滿堂灌”講,更加強調組織研討、指導啟發;轉變課堂組織模式,將互聯網思維滲透于教學之中,更多地運用如翻轉課堂、云視課堂、網上學習圈、學習群的方式。利用“任務驅動”“項目驅動”“分層次教學”等方式,全面進行教學改革。

        其次,積極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提高教學的開放性和效率。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互聯網技術,可以有效解決傳統教學方法與高職教育潛在受教育人群背景間的矛盾。伴隨現代互聯網技術的迭代,在進一步降低了技術的運用與使用的門檻與成本的同時,更為充分地打破了學習時間、地域的限制,讓學生可以更加自如地利用空閑時間、碎片時間進行學習,教師可以方便地同時面向有地理阻斷的多個地域進行教學,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以及教師教學的效率,對于擴招重點面向的四大人群來說,更容易讓其參與到高職教育中來。因此,高職院校應該更加重視開發遠程教育、網絡教育等方式,開發微課堂、云課堂等學習平臺。在這一過程中也需要格外注意統一規劃和設計,充分與科研院所合作,保證模塊化導向,避免同質化,保證開發效果。

        最后,注重評價的多元化,多種方式評價學習結果。在評價主體層面,首先要強化學校自身對學生的評價,注重學校、教師對學習結果評價的科學性,政府和學生作為高職院校投資主體,應充分發揮其評價職責,形成學校內部評價和社會評價有機統一。除此以外,作為符合教育治理現代化要求并有助于推動解決現存問題的有益實踐,第三方評價是促進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現實選擇,應加強第三方評價,引入外部評價機構,整體上形成“政府——社會(第三方)——學校(教師)——學生”的多維度、全方位的評價體系。在評價內容層面,要避免和普通高等教育同質化,尤其是針對文化水平較差的特殊人群,可以弱化對論文、紙筆考試成績評價的要求,應該把職業教育的核心放在對“技能”培養的關注,因此在評價方面更要向學生實際操作層面的學習結果傾斜。在評價方法和手段層面,加強科學評價,引入靈活的評價手段,改變傳統的“唯分數論”,在評價手段方面,質性評價和量化評價相結合,提高過程性評價的比重,增加產教融合層面和實踐領域的評價比重,增強評價主體間的互動,將課堂學習、線上學習、工作實踐等不同層面的評價相結合,進行綜合評價。

        (三)融入學分銀行,強化資格認定,擴大教育資源供給與保障

        “模塊化設計”“進階式培養”的另一個困境在于難以兌換學歷或資格證明,雖然整個培養模式進行了精細化操作,對接了幾類人群的需要,適應了受教育者層次不齊的現實,但是卻難以達成學歷標準的剛性要求。尤其是對于這些本來就存在就業困難的人群來說,拿不到學歷或資格認定,仍然無法更好地幫助其快速就業。這一矛盾在繼續教育中也有相應的體現,為破解學習認證的困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探索“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建設學分銀行制度”,建設學分銀行隨后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規劃目標和重大改革試點?!吨袊逃F代化2035》也加強了這方面的要求,提出“建立健全國家學分銀行制度和學習成果認證制度?!本突竟δ芏?,學分銀行是借鑒銀行的存兌功能,實現對學習者學習成果的終身管理。因此,如果高職教育能夠從學分銀行建設積極借力,高職教育受教育對象在選擇適合自己經驗水平的模塊進行學習時,即便是知識、技能、能力不足以兌換相應的資格證書或學歷,也能在學分銀行進行存續,存續期間也能以相應的證明說明自己的學習經歷和水平,從而為相關實踐探索提供了客觀保障。

        更為重要的是,學分銀行最大的特色優勢,在于其能夠成為整個教育體系的“立交橋”,更有利于打破學習的各種客觀限制,幫助實現各教育形式的橫向溝通與縱向銜接。學分銀行一方面可以更充分地拓寬高職受教育者學習的方式、方法、時間、地點,高職教育的教學將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授課,因為通過學分銀行能夠實現不同類型、不同水平的學習經歷和結果的認證,高職教育的群體就可以在學校、生活、工作、公共等各類場景中,通過課堂、活動、實踐、實習甚至是日常行為等各種方式、方法,提高自己職業的認知、技能、素養、態度、意識。

        通過學分銀行,高職教育也同時能夠更充分地銜接、借力其他形式的教育資源。在有限時間內,面對資源有限性的矛盾,通過學分銀行這一平臺,高職院校則能夠實現“強強聯合”,與本科院校的共同培養與資源共享,與企業行業資源的協同培養,“以小博大”, 調動更多的外部社會資源為自己解決資源有限的困境。如果高職教育能夠充分融入學分銀行體系,可以幫助其更好地完成擴招100萬人數量和質量的雙重要求。

        簡言之,擴招100萬人對于我國高職教育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機遇,也給幾類重點人群的就業擇業帶來了切實好處。而面對隨之而來的諸多矛盾,要理性看待,努力走出一條基于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的新型高職教育發展之路。同時,也應把握擴招政策的基本原則,盡管面向更多人群打開了高職院校的大門,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門檻”,但并不意味著教學和評價標準的降低,在進行學歷認證時仍然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根本依據,不能因為擴招而造成高職教育質量的降低,進而削弱政策為改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帶來的實際效果。

        返回列表頁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科技處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20 地址:常德市人民路4253號

        亚洲一级一aⅴ无码毛片,AAAA级成人毛片,成人a毛片手机免费播放,国产成人AAAA级毛片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