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信息匯編》2020年第05輯,總第141輯
◆高職高水平專業的三重內涵
◆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背景下高職內涵發展的問題與路徑
篇1 高職高水平專業的三重內涵
【作者】趙蒙成
【出處】《中國教育報》2019年12月17日
2019年1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啟動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群)”(簡稱“雙高計劃”),這為高職院校的高水平辦學設立了目標和標桿,對于推動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10月25日,教育部公布了擬立項建設的197個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群,“雙高計劃”進入正式實施階段。
何為“高水平專業”?在當下的語境中,很容易從經費投入、生師比、就業率、合作企業數、技能大賽獲獎人數等客觀指標去判斷一個專業的水平。筆者認為,高水平專業要有三重內涵。
高水平專業的第一重內涵是師生的精神狀態和對教育教學、學習的投入度。
首先,高水平專業意味著一支蓬勃向上、以教書育人為追求和己任的教師隊伍?!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優秀的高職院校教師應具有育人的理想和責任感,應具備高尚的品格,自由、獨立的人格,健康積極、不斷進取的心態,這是為“人師”“名師”的根本底蘊。同時,還應該具有高明的育人(德育)能力和高超的專業課教學能力,這是出色完成本職工作的能力保證。一個專業擁有眾多優秀的師資,即使客觀條件稍差,也是一個高水平專業。相反,一部分高職院校教師理想和責任感缺失,得過且過,對待教學工作馬虎應付,對待學生生硬冷漠,對待利益卻錙銖必較,消極頹廢,充滿“負能量”。若一個專業有一部分甚至大部分這種濫竽充數的教師,即使客觀條件優越,也不是高水平專業。
其次,高水平專業應當能吸引優秀的學生。毋庸諱言,與普通高校的學生相比,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知識學習能力和成績較差。但是,文化課的成績不是判斷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或根本標準。優秀的學生應三觀端正、明辨是非,勤奮進取、自信樂觀,有志于成長為有用人才;應具備正直、誠實、善良、寬容等優良品質,還應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此為標準,高職院校也不乏好學生,高水平專業應當能聚集或培育這樣的好學生。反之,如果一個專業學風惡劣、紀律渙散,充斥著三觀不正、無心向學、品德有瑕疵甚至有問題的學生,即使專業名稱新潮、經費充足、畢業生緊俏,也必定是一個差專業。
總之,判別專業的水準應“以人為本”,優秀的師生是專業之根本,是專業持續進步的力量源泉,這應當是高水平專業最關鍵的內涵。
高水平專業的第二重內涵是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
所謂“卓有成效”,是指高水平專業與所在區域內的產業契合度高,比較容易找到真心實意的合作企業,能從企業獲得學生的就業崗位、實習崗位、兼職教師、先進的技術指導,甚至一些設備、經費等。這些所得應是實實在在的,不能是停留在紙面上的、虛假的。事實上,不少高職院?;驅I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僅僅是政策文本或統計數據中的合作,徒有虛名。
同時,高職院校應切實為企業供給優質畢業生,并助力企業的技術研發。二者應形成平等、雙贏、規范、穩定的伙伴關系,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既不能把企業視作為自己服務的仆從,一味索取,同時也不能唯企業的馬首是瞻,自甘淪為企業的勞動力訓練營,喪失獨立存在的價值。
當下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瓶頸是企業積極性不高,因此合作中的“雙贏”應適當向企業傾斜,“企業贏”的權重應更大。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校企良好的伙伴關系是高水平專業應有的題中之義。
高水平專業應是一個成長型、學習型的組織,這是高水平專業的第三重內涵。
作為培養人才的教育教學基本單位,專業可視作一個組織,是一個具有特定目標、制度、結構、資源(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傳統的組織。高水平專業必然扎根于健康的組織。對于高職院校健康的組織而言,豐富實用的課程、優秀的教師、勤奮好學的學生、充足的經費、眾多的實習實訓基地、扎實的合作企業等是基本條件,這些資源是必要的保障;同時,健康的組織更要有鼓舞人心的愿景、健全合理的制度和完善的治理、正確的激勵與導向、富有遠見與執行力的領導、團結進取的文化傳統等,這些是組織更為關鍵的內核。具備這些特征的組織,必定擁有持續的生長力、強大的學習力和適應力。
在當下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風起云涌的背景下,專業(組織)的成長力和學習力至關重要。如果一個專業(組織)缺失目標、凝聚力、進取精神,制度惡劣,人際關系緊張,必然會走向衰落。因此,判別一個專業的好壞優劣,必須重視考察其作為一個組織的整體的制度與文化,不能局限于容易量化的客觀指標。良好組織的必備元素是高水平專業不可或缺的內涵。
高水平專業的三重內涵,預示著其建設將是一個長期、困難的過程,近期教育部公布了擬立項建設的高水平專業名單,這僅僅是為高水平專業建設舉行了奠基禮。在評估、遴選擬立項的高水平專業時,受評估工作的性質、操作習慣等影響,必然會著重關注易觀察的客觀指標。在今后的建設過程中,則應重點關注師生的生存狀態和發展指數、組織的健康度和成長指數。評估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高水平專業建設的終極目標應是助力專業獲得持續成長的強大內生力,推動我國職業教育質量早日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篇2 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背景下高職內涵發展的問題與路徑
【作者】牟 婷,柏文涌
【出處】《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年第13期
國務院頒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啟動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到2022年,建設50所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的發展目標?!斗桨浮穼Α疤厣咚礁呗氃盒!钡奶卣髅枋鰹椤耙I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這些要求不僅是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理應具備的特征,也是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主要方向和根本訴求。從某種程度上說,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為我國高職院校深化內涵發展創造了新的契機。對此,在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背景下,如何推動高職院校內涵發展,成為深化職業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問題。
一、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與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邏輯關系
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與高職院校內涵發展具有非常緊密的關系,兩者具有高度一致性。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是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目標,內涵發展則是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的應然方向。
1.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是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進一步深化
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計劃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從歷史上看,改革開放開啟了我國高職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新時代,從20世紀80年代起,國內高職院校數量和招生人數連續多年保持增長,辦學規模持續擴大,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數和在校生人數均占到了普通高等學??倲岛透叩冉逃谛I側藬档囊话胍陨?,在實現了高職教育“大眾化”的同時,也孕育著邁向全新發展階段的內在訴求。從職業教育自身的發展來看,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職業教育經歷了一個長期的外延式擴張的過程,之后又進入了內涵發展的新階段,并一直持續至今。尤其是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工程的實施,引領并助推了國內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進程,也使得人們對高職教育的地位和人才培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奠定了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認知基礎。實際上,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也正是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進一步深化。
第一,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是高職教育辦學理念的創新性發展。辦學理念是影響高職院校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擁有了先進科學的辦學理念,高職院校才能在教育市場中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找準自身定位,形成辦學特色。以開放、創新、寬容的胸襟和精神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正是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第二,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彰顯了高職教育以人為本的發展趨勢。在當前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時代,高職院校紛紛成立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建設領導小組,建立起多樣化、特色化、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同時,也更加注重學生終身學習意識和習慣的樹立。這說明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秉承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進一步彰顯了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根本特征。第三,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體現了現代職業院校管理的科學化發展。切實提高高職院校的治理水平是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如何協調管理好教學、行政與后勤三方面的工作,考驗著高職院校管理者的智慧,也體現著現代職業院校管理的科學化發展水平。當前國內諸多高職院校積極開展了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創新探索,為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持續深化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2.高職院校內涵發展是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的必然要求
促進高職院校內涵發展始終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的一項教育工作。早在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印發的《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就明確要求高職教育要“以加強基礎能力建設為切入點,切實把改革與發展的重點放到加強內涵建設和提高教育質量上來”,我國高職院校由此開啟了從外延式擴展轉向內涵發展的新階段。2014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激發學校發展活力”,并對促進高職內涵發展工作做出了具體部署。2015年,教育部編制并印發了《行動計劃》,提出了開展優質校建設的新舉措。2019年《方案》強調“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健全內涵發展的體制機制”。
從我國10余年來的高職教育政策基調可以看出,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是國家堅持促進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自然結果,而促進高職院校內涵發展也是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的必然要求。
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將高職院校內涵發展作為基本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以提升辦學質量為核心,兼顧辦學規模的擴大。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的核心是提升辦學質量和效益,但這并不意味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就不重要。在任何時候,高職院校的辦學規模都是影響其發展潛力的重大因素,保持一定的辦學規模,對提升高職院校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有必要在提升辦學質量的同時,兼顧辦學規模的擴大,為院校內涵發展創造更優越的物質條件。第二,凸顯辦學特色,引領職業教育全面發展。辦學特色鮮明是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的基本特征,也是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必然要求。凸顯辦學特色意味著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應當在同類高職院校中樹立標桿,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普通高職院校辦學質量和效益的提升,引領高職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最終實現我國高職教育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整體躍升。第三,傳承與創新并重。高職院校內涵發展不是憑空創造的,更不是主觀臆想出來的,而是在傳承我國高職教育發展優良傳統和優秀元素基礎上的銳意進取和開拓創新。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彰顯了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要求,在借鑒國際示范高職院校建設經驗和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特點進行提煉與創新,通過去粗取精、整合優化,促進高職教育發展再上新臺階。
二、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內涵發展中的問題透視
隨著我國高職教育辦學規模連續多年的擴充,從體量上而言,高職教育已經接近了教育市場飽和的“臨界點”,內涵發展已然成為現階段高職院校建設的主題。然而,由于種種歷史和現實原因,當前高職院校內涵建設過程中暴露出不少問題和短板,制約了高職教育辦學質量和效益的提升。
1.辦學定位缺乏系統科學的規劃設計,精準化不足
一般意義上講,辦學定位是指一所學校就自身的教育教學功能和地位、任務和作用進行的規劃和管理。就高職院校而言,辦學定位是指高職院校的領導者以及管理者以本校的辦學條件為依據,以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眾職業教育訴求、行業人才培養需求為目的,就高職院校的發展理念、辦學目標、辦學層次、辦學規模、辦學特色等內容而制訂的系統性規定。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象征著一所高職院校對自身理想辦學狀態的追求,同時也表達了其對社會、行業、民眾職業教育訴求的回應,辦學定位決定著高職未來發展方向,也是高職院校建設辦出特色的前提。當前我國有不少高職院校由于對辦學定位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和論證,存在著辦學定位精準化不足的問題。
第一,辦學理念偏差。高水平的高職教育理應體現在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上,但現階段有很多高職院校依然抱著一種陳舊的辦學思想,即認為“高水平”就是辦學層次高、硬件條件好、辦學規模大,沒有意識到辦學內涵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這種現狀導致一些高職院校在辦學過程中一味“貪大求全”,忽視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的提升,教育競爭力徘徊不前。第二,辦學定位脫離職業院??陀^條件。由于我國高職教育的主體是公辦院校,而公辦院校的教育管理又一直存在著行政干預過多、市場化程度不足的問題,這就導致在確立辦學定位的過程中,行政武斷現象普遍存在,少數掌握行政管理權的領導和管理者以主觀決策代替了研究論證,所確立的辦學定位要么脫離院校的客觀條件,要么不符合高職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帶來負面影響。第三,辦學定位不匹配社會職業教育需求。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面向社會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崗位需求的教育類型,理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彰顯實用性和職業性。然而,當前仍有一些職業院校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在辦學理念定位上存在著“重學術、輕技術;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對學生專業技術技能的培養重視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職院校畢業生能力結構與社會實際用人需求不匹配。
2.專業建設缺乏特色和創新,總體水平不高
就高職教育而言,專業建設的特色化既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不同高職院校辦學理念、辦學條件差異化的客觀反映。需要強調的是,特色不同于特點,后者僅僅是就事物屬性的獨特性的中性表達,而前者卻包含著對事物屬性的獨特性價值判斷。高職教育的辦學特色是特指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活動中所展現的獨勝之處、出色之處,而非一般意義上的與眾不同,更非標新立異。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建設普遍存在辦學特色不足的問題,而專業建設缺乏特色和創新又首當其沖。
一是專業設置同質化嚴重,專業布局盲目跟風現象突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高職院校的專業布局和設置應當體現地域性特點,應當與當地的產業經濟發展趨勢和行業發展需求相契合。然而,縱觀全國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實際情況,各地區、各類型的職業院校專業布局大同小異,專業設置雷同現象非常普遍。曹潔、張學英等學者對京津冀地區高職專業設置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京津冀備案的高職專業中開設校次最高的3個專業均為會計、電子商務、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三地的專業趨同率分別高達91.1%、80.6%、77.4%”。
二是專業建設機制僵化,專業“新陳代謝”緩慢。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社會生產實踐內容和形式的變化是高職教育發展的現實基礎,高職教育要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必須與時俱進,及時取消過時專業,增設新興專業,保持專業布局與設置的“新陳代謝”,這也是形成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特色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不少職業院校的專業建設機制僵化,專業需求萎縮甚至枯竭了仍然在持續招生,社會興起的新興專業教育需求卻得不到滿足。面對新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大一部分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上缺乏超前意識,未能科學預判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變革對于人才培養規格和結構的變化,在專業建設上唯“生源化”,一味地設置熱門專業。據教育部2017年的調研數據顯示,“全國1100余所高職高專院校中,設置最多的專業集中在交通運輸、土木建設、電子信息、制造以及財經大類等,某些熱門專業的市場供需比甚至高達7∶1”。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了高職教育辦學水平和質量的提升。
3.師資隊伍建設乏力,面臨“數量”和“質量”雙重不足的困局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是教學任務的承擔者和執行者,也是決定教育質量高低優劣的關鍵因素。在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師資隊伍建設一直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問題,也是各個高職院校長期著力解決的問題,但由于各種各樣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仍然存在數量不足和質量不高的問題,成為制約高職教育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提高的重大瓶頸。第一,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具體表現如下:一是現有師資的學歷結構失衡。盡管近年來國內高職院校教師的學歷層次不斷提高,但本科學歷的教師仍占很大一部分,碩士、博士學歷的教師比例偏小,高層次人才不足,在一定程度使高職院校優秀人才隊伍建設陷入“青黃不接”的窘境。二是年齡結構失衡。當前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中呈現以青年教師為絕對主體,年齡梯隊層次失衡,尤其是開設的一些新興專業,師資主要為新聘的高校青年畢業生群體,缺乏具有深厚教學與管理經驗的學科帶頭人。三是師資隊伍專業結構失衡。不少高職院校中擔任公共課、基礎課和文化課的教師數量明顯多于專業課教師數量,并且在某些專業學科教學方面不僅教師數量不足,還特別缺乏權威專家級別的高水平教師,即使部分高職院校擁有教學經驗豐富、教學能力強的優秀教師,也大多年齡偏高,難以承擔繁重的一線教學任務和重大科研項目。第二,教師群體實踐能力不足。高職教育作為一種以技術技能教育為主的實用型教育,專業教師群體必須具備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然而,高職院校相當比例的青年教師缺少企業、行業等生產和服務一線工作經歷,盡管具備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知識,但實踐經驗嚴重缺乏,導致專業實踐教學能力偏弱。并且,由于我國高職教育領域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程度還不深,尚未建立常態化的合作平臺和交流機制,高職教師群體缺乏進行實踐鍛煉的機會,其動手實踐能力自然難以提高。
4.受內外部因素的交織影響,導致社會服務能力薄弱
高職院校強化社會服務能力,積極提供社會服務,既是其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具體體現,也是其增強教育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國家對高職院校建設發展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就曾明確指出:“高校要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全方位開展社會服務?!薄斗桨浮芬矊ⅰ吧鐣漳芰姟弊鳛樘厣咚皆盒=ㄔO的標準之一??梢哉f,塑造并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不過,相較于國家的要求和社會的期盼,現階段國內的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普遍不足。第一,由于思想認識不到位,服務認知受限。盡管我國的高職教育早已走上了現代化發展的軌道,但不可否認,很多高職院校一線教師受傳統文化以及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在思想認識上仍然存在“重知識,輕實踐;重理論,輕應用”的傾向,社會服務意識淡薄,對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的意義和價值認識不足,缺乏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工作的主觀能動性。第二,現實條件不充分,服務能力受限。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職院校要為社會提供有價值的服務,不能僅憑一腔熱血,還需要實實在在的客觀條件支撐。然而,當前很多職業院校的設施設備由于性能落后、精度不高、功能單一,除了用于教學實訓中的簡單操作與模擬仿真以外,難以承擔實驗分析、產品開發、質量檢驗及生產加工等實際生產任務,加之高職院校教師群體普遍缺乏社會實踐能力,導致高
職院校提供社會服務處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地。第三,社會認同度低,服務機會受限。由于歷史發展和傳統文化因素的影響,社會對于高職教育還缺乏廣泛的認同度,對于高職教育存在偏見,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高職院校在獲取社會資源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困難,如各級政府和企業單位在重大決策、技術攻關項目的合作平臺選擇上,往往會向國家重點大學、科研院所傾斜,高職院校很難獲得相應的資源支持。第四,科研能力薄弱,服務領域受限。高職院校往往以技術應用見長,與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的科研能力較為薄弱,特別是針對地方經濟和生產領域中的重大技術、工藝等方面的問題進行開發性研究、應用性研究的能力不高,難以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的推動力。
5.治理結構封閉,行政色彩濃厚
高職院校治理結構是高職教育治理的重要載體,建立起權責劃分明確、權力運行科學、組織架構合理的治理結構是保障高職院校教學秩序正常穩定、確保高職院校良性健康發展的前提。完善治理結構不僅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國家高度重視的一項重要工作。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深入以及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進,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管理運行模式與市場的結合日益密切,高職院校的治理結構也因此得以優化,極大地促進了高職教育辦學質量和效益的提升。但總體而言,現階段國內的高職院校在治理結構上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方面,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的行政化色彩依然濃厚。長期以來,由于國內的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相對滯后,高職教育市場化辦學程度不高,導致高職院校內部治理行政化色彩濃厚,行政職權的管理范圍過大過寬,教研人員地位邊緣化,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教學、科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也嚴重消解了高職院校應有的尊師重道、學術自由的大學精神,不利于優良校風學風的建設。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治理結構過于封閉。高職教育是一種跨界教育,它同時具有企業培訓與學校教育的雙重特征,因此,高職院校理應建立起開放性的治理結構,促進治理主體的多元化。然而,當前我國職業院??傮w上具有較強的封閉性,職業院校治理主體單一,缺乏市場主體的參與,“關起門來辦學”仍然在一些高職院校存在。
三、基于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的高職院校內涵發展路徑
1.高職院校內涵發展之根本:科學定位辦學理念和目標
當前,我國高職教育發展既面臨著重大歷史機遇,又面對著嚴峻的現實挑戰。就機遇而言,現代科學技術對社會生產和民眾生活的影響愈加廣泛和深刻,各行各業都需要大量有知識、懂技術的專業人才。與此同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中國制造強國建設、“一帶一路”、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國家戰略持續推進,不論是國家還是地方,都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時代背景賦予了高職教育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就挑戰而言,現階段國內的高職教育改革尚未完成,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程度不深且阻礙重重,高職院校自身在教育理念、專業建設、師資力量、社會服務、治理結構等諸多方面又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和瓶頸,種種現實因素制約著高職院校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提升。在復雜的內外部形勢下,高職院校要實現內涵發展,科學定位自身的辦學理念和目標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確立了高度契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職業院校辦學實際的理念和目標,才能確保高職院校發展有一個正確的前進方向,才能為各項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根本性的指導。定位辦學目標包含兩個層面的認知:一是合理制訂職業院校的發展愿景,科學規劃和設定院校的辦學規模、專業結構、質量標準、發展目標等;二是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包括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人才。首先,高職院校的發展愿景制訂要向特色高水平院??待R,以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推動、引領我國高職教育的健康持續發展為根本導向,為我國實用型人才培養創造充分、優質的物質條件,提供制度保障并營造良好的學校文化。其次,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要彰顯高職教育的跨界性,注重融合“高等性”與“職業性”,同時要兼顧教育的當前價值和長遠價值,培養文化知識、職業技能、職業精神交融兼具的高素質人才。
2.高職院校內涵發展之核心:推動高水平專業建設
21世紀以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引發了社會生產領域的深刻變革,產業結構變遷加速、人力資源市場分化加劇成為當代高職教育發展的新背景。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能否跟上產業發展的步伐和人力資源市場的變化,專業建設能否凸顯特色,就成為高職院校能否實現內涵發展,能否切實提升辦學效益和辦學層次的關鍵。在這個意義上講,推動高水平的專業建設,堪稱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核心。高職院校要提升專業建設水平,重點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第一,精心布局專業結構。專業結構體現了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和教育理念,反映了學校的辦學條件和發展方向,是形成辦學特色的“第一道坎”。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人員必須高度重視專業建設,慎重對待。首先,高職院校要深入、細致地進行行業發展和市場需求調研,結合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和產業結構升級進程規劃專業布局,做到有的放矢;其次,高職院校要立足自身辦學實際,綜合考量專業教學條件和辦學歷史積淀,建立起凸顯差異化、特色化的專業布局體系。第二,分層分類推進專業建設。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要充分運用系統論、協同論的思想方法指導專業建設工作,采用分層分類、逐步推進的辦法搞好專業建設。一方面,要集中優勢資源,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的專業或專業群,打造專業品牌,以優勢專業、特色專業、品牌專業為龍頭,帶動整體專業集群發展;另一方面,要創新專業建設工作方法,做到常規專業學科的建設也能依據職業院校的客觀條件和生源特點辦出一定特色。第三,建立專業動態調整管理機制。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要體現開放性、動態性和前瞻性。一要確保職業院校專業群布局與區域產業鏈無縫對接,與社會經濟發展高度適應;二要建立先導于區域經濟發展趨勢以及產業優化升級方向的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及時根據社會生產實踐的變化形勢優化專業結構。
3.高職院校內涵發展之關鍵:打造“專兼”互補的“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
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核心是提升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在影響辦學質量的諸多因素之中,教師隊伍建設無疑是最為關鍵的一環。針對現階段我國高職教師隊伍數量不足且質量不高的現狀,各高職院校要深化思想認識,配置優質資源,把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內涵建設的突出位置,通過打造“專兼”互補的“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來夯實職業院校內涵發展的基礎。高職院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向上,首先應當明確教師隊伍的構成要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形成專業教師“專兼互補”的布局結構。高職院校要積極吸納行業企業中有教育意愿的技術骨干、能工巧匠到校任教,組成專業課兼職教師隊伍,充實本校師資力量,優化師資結構。其次要注重培養和提升專業教師群體的“雙師”素質。高職教育是一種實用型教育,專業課程教師理應同時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職業實踐能力,并且要具備較強的教學轉換能力?!半p師”教師是由“學術—技術—教學”三元能力共同支撐起來的高端教育人才。為此,高職院校在教師隊伍建設工作中應當著重解決三大問題。第一,創新專業教師聘任和管理制度。高職院校要提高對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工作的重視程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擴大兼職教師比例,將兼職教師融入專業教學團隊作為師資力量建設的突破口。第二,建立健全教師企業實踐制度。支持和鼓勵專業教師參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是提升教師群體實踐能力,進而提升“雙師”素質的有效途徑。高職院校應當依托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教師企業實踐制度,基于教師的專業水平、發展意愿和企業需求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師企業實踐計劃,搭建好教師企業實踐平臺,建立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在實踐中獲取新知識,提高實踐技能。第三,完善教師培訓制度。師資質量的改善既要靠人才引進,也要靠自主培養。高職院校要持續完善教師培訓制度,要建立校內的專業教師培訓體系,為教師的能力提升、自我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還要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外部進修,拓寬視野,增長見識。
4.高職院校內涵發展之著力點: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高職教育是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開展社會服務既是高職院校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體現,也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應然之舉,更是高職院校增強辦學活力的內在需要。在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工作蓬勃開展的背景下各高職院校應將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作為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著力點和突破口。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整體社會服務能力不強,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因素;既有主觀認知方面的問題,也有客觀條件的制約。因此,高職教育工作者必須認識到提升職業院校社會服務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綜合施策。第一,提高思想認識,轉變辦學觀念,樹立社會服務意識。我國高職院校之所以社會服務能力不強,高職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認識不到位,社會服務意識缺乏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高職院校要增強社會服務能力,首先從思想認識上下功夫,切實轉變辦學觀念,樹立并強化群體社會服務意識。要將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放在與專業建設、教學改革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在全校教職員工心目中樹立為社會服務光榮的意識。第二,搭建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平臺,構建服務運行激勵機制。搭建平臺、構建機制是確保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在國家大力推進實施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應當充分利用與行業企業開展合作的機會,搭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社會服務平臺,為職業院校師生進行社會服務活動創造機會和條件。與此同時,高職院校要制訂教師服務社會的保障機制、激勵機制和評價機制,將教師的社會服務成果作為評獎評優、職稱晉升、工資福利等方面的考核指標,激勵教師積極開展各類社會服務。第三,高職院校要強化資源配置,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場地、設施、設備是高職院校提供社會服務的載體和工具,也是高職院校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的重要支撐。高職院校要努力拓展辦學資源籌集渠道,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加大資金資源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辦學條件,為職業院校師生參與社會生產和服務活動提供更加充分的物質保障。
5.高職院校內涵發展之保障: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提升治理水平
高職教育本身同時具有教育性和職業性的雙重特征,是一種典型的開放式、跨界性教育,因此高職院校搭建的院校治理結構既應當具有普通高等院校治理的共性特征,也應當具有與職業教育規律相匹配的獨立特性,形成以系統集成、跨界整合為特色的治理體系??茖W合理的高職院校治理結構應當承擔三方面的職能:第一是規制功能,即通過建章立制規范校內各個部門、各個群體以及每一個個體的日常行為;第二是引導和激發功能,即院校的管理方式及制度能夠對師生的認知和行為形成有效引導,體現職業院校的價值導向;第三是文化塑造功能,即通過院校治理形成寬容的精神、民主的態度和參與的意識,樹立優良校風。在具體措施上,第一,建立起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四方聯動”的多元治理體系。多方治理、協同聯動既是職業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國家對職業教育管理機制改革所提出的具體要求。高職院校要以企業參與為抓手,建立起適應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四方主體聯合治理的組織架構、議事規則、行為約束和運行機制,激發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活力和多方主體協同育人的合力。第二,建立起圍繞工學結合的開放式管理體系。工學結合是現代高職教育通行的育人模式,高職院校完善治理結構應當高度重視“學?!髽I”跨界運行過程中的統籌協調機制和利益制衡機制的建設,形成校企共謀發展、共建共享的院校治理格局,保證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第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柔性化管理?,F代教育越來越強調因材施教,主張教育要滿足學生個性化、差異化的發展訴求。高職教育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就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發展的共性需求和個性選擇,因此應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學分制的基礎上為學生創造和提供更加多樣的發展通道,實施更加柔性的教學管理模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